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都人布金地,绀宇岿然存。
山气蒸经阁,锺声山国门。
老杉春自绿,古壁雨先昏。
应有幽人屐,来留石藓痕。
白话文翻译:
人们在这片金光闪闪的土地上生活,深蓝色的庙宇巍然屹立。
山间的气息笼罩着经阁,钟声从山国的门口传来。
老松树在春天自然长绿,古老的墙壁在雨中先显得昏暗。
想必有幽静的人士走过,留下了鞋印在石头上的苔藓上。
注释:
- 都人:指所有人,大家。
- 布金地:形容地方富饶,金光闪闪。
- 绀宇:深蓝色的屋宇,指寺庙的建筑。
- 蒸:形容气息浓厚,蒸腾的样子。
- 锺声:寺庙里钟的声音。
- 幽人:指隐士或性情幽静的人。
- 屐:一种木底鞋。
- 石藓痕:石头上的苔藓留下的痕迹。
典故解析:
此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幽人”可理解为隐士文化的象征,隐士往往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以散文和诗词闻名,尤其擅长古诗,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广爱寺》写于他游览广爱寺时,反映了他对自然和人文的感悟,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赏。
诗歌鉴赏:
《广爱寺》通过生动的描绘与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个富饶宁静的环境。诗的开篇用“都人布金地”引入,描绘出一幅繁华而富饶的景象,接着“绀宇岿然存”展现出寺庙的巍峨与稳固,暗示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山气蒸经阁,锺声山国门”两句借助自然景象与声音的交融,传达出一种和谐的氛围,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包容与寺庙的庄严。诗中以“老杉春自绿,古壁雨先昏”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循环,老杉树的常绿象征着生命的坚韧,而古墙在雨中变得昏暗则传达出岁月的痕迹与历史的沉淀。
最后一句“应有幽人屐,来留石藓痕”不仅引导读者想象幽人走过的情景,也邀请人们去思考隐士的生活哲学,表明人们在此自然环境中所追求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都人布金地:描绘富饶的环境,暗示人们在此安居乐业。
- 绀宇岿然存:强调寺庙的宏伟,象征着宗教的恒久与文化的传承。
- 山气蒸经阁:用“蒸”字形象展示出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气氛充盈。
- 锺声山国门:钟声的传递象征着宗教的召唤,也让人感受到远方的宁静与遥远。
- 老杉春自绿:自然的生机与生命的顽强,体现出对生命的珍视。
- 古壁雨先昏:古老的墙壁在雨中显得阴沉,暗示岁月的无情与历史的沉重。
- 应有幽人屐:引出幽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象征着隐士的生活态度。
- 来留石藓痕:留下的痕迹象征着过去与现在的交融,暗示了人对自然的影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环境形象化,增强诗意。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使人感受到生机。
- 对仗:增强诗的节奏感,使语言更为优美。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宁静的寺庙环境,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以及对内心平和的渴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地:象征富饶与生机。
- 绀宇:代表着信仰与文化的庇护所。
- 山气:象征自然的灵气与生命力。
- 锺声:传达灵性与宗教的召唤。
- 老杉:象征坚韧的生命力与历史的沉淀。
- 古壁:代表岁月的痕迹与人文历史。
- 幽人:隐士代表,象征着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绀宇”是什么意思? a) 深蓝色的屋宇
b) 红色的建筑
c) 绿色的山坡 -
填空题:诗句“老杉春自绿”中的“春”指的是____。
-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是一个繁华喧闹的城市。 (对/错)
答案:
- a) 深蓝色的屋宇
- 春天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环境与隐士生活,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夜泊牛津》: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孤独的思考,风格上与欧阳修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欧阳修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意象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