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五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1 06:37:56

绿阴如许,容易添愁绪。

一两三番花外雨,弹指春归何处。

昨宵一枕春酲,分明重见倾城。

惊破晓窗残梦,从今不听莺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绿阴如许,容易添愁绪。一两三番花外雨,弹指春归何处。昨宵一枕春酲,分明重见倾城。惊破晓窗残梦,从今不听莺声。

白话文翻译:

绿荫如许,容易让我生愁绪。一阵又一阵的花外细雨,转眼间春天又去了哪里?昨夜在梦中沉醉,分明再次见到了那倾城的美景。惊醒时打破了晨窗的残梦,从今往后不再听那莺鸟的鸣声。

注释:

  • 绿阴: 绿树成荫,指春夏时节繁茂的树叶。
  • 愁绪: 心中的忧愁和情绪。
  • 一两三番: 形容细雨不断,频繁。
  • 弹指: 一瞬间,形容时间极为短暂。
  • 春酲: 指春天的沉醉,形容在春天的美景中陶醉。
  • 倾城: 形容女子的美貌,倾倒整个城市。
  • 莺声: 指黄莺的鸣叫声,象征春天的生机。

典故解析:

  • “春酲”: 这一词汇常用来形容人沉醉于春天的美景,古人常以春天的醉意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陶醉。
  • “倾城”: 传说中的美女往往被称为“倾国倾城”,在此用来表达诗人对美的追求和怀念。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史承谦,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著称。其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春天,正值花雨纷飞之时,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春色的眷恋与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

诗歌鉴赏:

《清平乐五首 其一》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与内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复杂情感。开篇“绿阴如许,容易添愁绪”,一语道出绿树成荫之下的惆怅,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美好与即将消逝的忧伤。“一两三番花外雨,弹指春归何处”,细雨如丝,诗人在雨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这种无奈感正是春天短暂的写照。接着“昨宵一枕春酲,分明重见倾城”,梦中重温美好,然而醒来却只剩下淡淡的惆怅。最后一句“从今不听莺声”,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即将离去的无奈与决绝,似乎在宣告对春光流逝的告别。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形成一种优雅而哀伤的调子,体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绿阴”引入,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同时“容易添愁绪”暗示春天的美好也带来了伤感。
    • 第二联通过细雨描写,表现出春天的流逝,诗人感慨“弹指春归何处”,表现出对时间的无奈。
    • 第三联中的“昨宵一枕春酲”描绘了春夜的美好回忆,而“倾城”则是对美的向往和追忆。
    • 最后一句“从今不听莺声”反映出对春天的告别,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决断。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春酲”暗示醉意,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工整的句式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增强了艺术效果。
  • 主题思想: 该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惋惜,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 绿阴: 象征生机与希望。
  • 花外雨: 代表了春天的细腻与流逝。
  • 春酲: 体现了沉醉于美好事物的情感。
  • 莺声: 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快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绿阴如许”指的是什么?

    • A. 绿树成荫
    • B. 春天的阳光
    • C. 小溪流淌
  2. “弹指春归何处”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 A. 对春天的期待
    • B. 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C. 对冬天的怀念
  3. 诗中提到的“莺声”象征什么?

    • A. 哀伤
    • B. 生机
    • C. 寂静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 诗词对比:

    • 比较史承谦的《清平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现出对春天的怀念,但史承谦更侧重于时间流逝的无奈,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份对爱情的柔情和哀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史承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