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引(再游仙潭薛氏园亭)》
时间: 2025-04-28 17:42: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婆罗门引(再游仙潭薛氏园亭)
作者: 蔡伸 〔宋代〕
素秋向晚,岁华分付木芙蓉。
萧萧红蓼西风。
记得当时撷翠,拥手绕芳丛。
念吹箫人去,明月楼空。
遥山万重。
望寸碧想眉峰。
翠钿琼珰谩好,谁适为容。
凄凉怀抱,算此际唯我与君同。
凝泪际目送征鸿。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傍晚,岁月如流,任凭木芙蓉花开。
西风萧萧吹过红蓼。
我记得当时采摘翠绿的花朵,手握着花朵绕着芳香的丛林。
想念那位吹箫的人已经离去,明月下的楼阁空空荡荡。
遥远的山峦重重叠叠。
望着那一寸碧空,想起了你的眉峰。
那翠钿琼珰的装饰虽然好看,但谁能与之相配呢?
凄凉的心情中,唯有我与你同在这一刻。
泪水凝聚,目送着大雁南飞。
注释:
- 素秋:指洁白、清淡的秋天,象征宁静的时光。
- 岁华:岁月的光华,意指时间的流逝。
- 木芙蓉:一种花,象征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 萧萧:形容西风的声音,带有萧条之感。
- 撷翠:采摘绿色的花草。
- 箫人:指吹箫的人,象征着音乐和情感的寄托。
- 征鸿:指大雁,象征离别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蔡伸,宋代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常常在诗中表达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蔡伸重游故地时,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离别的无奈。
诗歌鉴赏:
《婆罗门引(再游仙潭薛氏园亭)》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怀旧情绪的词作。诗人在秋天的傍晚,面对渐行渐远的岁月与自然的变化,内心涌动着对往昔的追忆与感怀。开头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略显萧瑟的秋天,木芙蓉的花朵在时间的流逝中显得尤为脆弱与美丽,生动地传达出一种自然的轮回与人生的无常。
接下来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曾经陪伴的人的思念与牵挂。尤其是“念吹箫人去,明月楼空”一句,情感深邃,既有对友人的怀念,也有对独自一人的孤寂。遥山重重的意象,象征着人生的阻隔与遥远,使得思念之情愈发浓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沉的情感交织,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思考,让人感受到诗人在感怀中自我对话的情绪。最后的“目送征鸿”则是对离别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期望,使整首词在凄凉中又带有一丝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素秋向晚:秋天的傍晚,宁静而清冷,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慨。
- 岁华分付木芙蓉:岁月的光华交给了木芙蓉,暗示着美丽与短暂。
- 萧萧红蓼西风:描绘秋风中的红蓼,增添了秋天的萧索感。
- 记得当时撷翠:回忆起过去采摘花草的欢乐时光。
- 念吹箫人去,明月楼空:思念已离去的朋友,明月下的楼阁显得空荡。
- 遥山万重:远山重重,象征着人生的阻隔与遥远。
- 望寸碧想眉峰:望着天空,想起那人的眉峰,充满思念。
- 翠钿琼珰谩好:那些华美的装饰虽好,但无人相伴。
- 凄凉怀抱,算此际唯我与君同:在孤独的怀抱中,只有我与你同在此时。
- 凝泪际目送征鸿:泪水凝聚,目送大雁飞走,象征离别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岁月比作流逝的光华,映射人生的无常。
- 对仗:如“念吹箫人去,明月楼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使得景物与情感交融。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芙蓉:象征美丽和短暂。
- 红蓼:代表秋天的萧瑟与孤独。
- 明月:象征思念与孤独。
- 遥山:象征人生的阻隔。
- 征鸿:象征离别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吹箫人”代表什么?
- A. 朋友
- B. 自己
- C. 亲人
-
“遥山万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平静
-
诗中“凝泪际目送征鸿”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 A. 高兴
- B. 思念
- C. 疲惫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蔡伸的《婆罗门引》在情感表露上更为内敛,李清照则更为直接。在对待离别与思念的处理上,蔡伸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情感,而李清照则通过情感的直接抒发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宋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