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雀争松图
作者: 唐寅 〔明代〕
头如蒜颗眼如椒,
雄逐雌飞向苇萧。
莫趁螳螂失巢穴,
有人拈弹不相铙。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头部像蒜瓣,眼睛像椒粒,
雄鸟追逐雌鸟飞向芦苇丛。
别趁着螳螂失去巢穴,
有人正在拈弦弹奏,不再相亲密。
注释:
字词注释:
- 蒜颗:指头部像蒜瓣一样,形状小而圆。
- 椒:小而尖的辣椒,形容眼睛小而亮。
- 雄逐雌:雄鸟追逐雌鸟,表现出春天求偶的场景。
- 苇萧:指芦苇丛,常见于水边。
- 螳螂:一种捕食性昆虫,常用作比喻。
- 拈弹:指弹奏乐器,这里暗指把玩音乐。
- 相铙:形容彼此间的亲密,或指相互的配合。
典故解析:
“螳螂失巢穴”常指陷入困境的状态,表明在竞争中保持警觉的重要性。此处可能隐喻人们在追求爱情或其他目标时,不能放松警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寅(1470年-1524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代著名画家、诗人,以才情与风流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汇诗、书、画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唐寅生活的时代,表现了对自然界生物的细致观察,以及对爱情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明代社会风气较为开放,诗人通过描绘小鸟的争斗,隐喻人间情感的复杂与微妙。
诗歌鉴赏:
《寒雀争松图》以生动的画面展示了小鸟竞逐的场景,展现了自然界生物之间的真实情感与关系。诗的开头用“头如蒜颗眼如椒”描绘了雄鸟的形象,既形象又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雄鸟的细致特征,也引发了对雌鸟的关注,暗示了求偶过程中的竞争。
接着,诗人通过“雄逐雌飞向苇萧”将视线转向鸟类的自然行为,表现出春天特有的生机与活力。此时,芦苇作为背景,增加了诗的层次感,营造出一种柔和而又生动的氛围。
后两句则转向了人类社会的微妙关系,通过“莫趁螳螂失巢穴”提醒人们在追求爱情时要保持警觉;而“有人拈弹不相铙”则隐喻在爱情和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是复杂的,时常需要在亲密和距离之间找到平衡。
整首诗在轻松愉悦的表面下,潜藏着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唐寅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敏锐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头如蒜颗眼如椒:通过形象的比喻,描绘了鸟的外貌特征,生动形象。
- 雄逐雌飞向苇萧:展现了鸟类求偶的自然行为,蕴含春天的生机。
- 莫趁螳螂失巢穴:告诫人们在追求过程中要小心谨慎,不要掉以轻心。
- 有人拈弹不相铙:暗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亲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头如蒜颗眼如椒”,通过形象的比喻增强了画面感。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良好的对仗,提升了诗的韵律美。
- 拟人:通过生动的描写赋予鸟类情感,使得自然与情感的结合更为紧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鸟类之间的争斗与求偶,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爱情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倡导在追求过程中保持警觉和理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雀: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松:象征坚韧与长寿。
- 苇萧:代表自然环境的柔和与生命的繁荣。
- 螳螂:象征着竞争与陷阱。
- 弹弦:象征着音乐与人际关系的互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头如蒜颗眼如椒”是用来描述什么?
A. 雌鸟
B. 雄鸟
C. 螳螂
D. 芦苇 -
“莫趁螳螂失巢穴”中的“螳螂”用来比喻什么?
A. 爱情的脆弱
B. 竞争的残酷
C. 人际关系的复杂
D. 自然的和谐 -
诗中提到的“拈弹”是指什么?
A. 播种
B. 弹奏乐器
C. 争斗
D. 追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表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春天的向往,主题较为沉重。
- 《寒雀争松图》:则通过自然界的描写,展现了生活的轻快与幽默,主题较为轻松。
解读:
两者虽同为描写自然的诗歌,但在主题、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上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