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慢 途次润州水涩舟胶柬何雍南》
时间: 2025-02-04 16:15: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亭怨慢
途次润州水涩舟胶柬何雍南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自买得霜篷风舸。
准办乘潮,秋衾梦妥。
讵信连朝,水窗还泊蒜山左。
愁多于水,水却似真珠颗。
纵使似真珠,尽也有啼珠,添上些个。
故人江阁望,城外层层烟锁。
千帆载恨,谁料是此间有我。
知甚日丁卯桥西,随江鸟片时飞过。
枉费尽千挝柁鼓,一行樯火。
白话文翻译
我自己买下了霜色的篷船,准备借着潮水出航,秋天的被褥下梦境已经妥帖。怎能相信连日清晨,水边的小窗依然停泊在蒜山的左侧?愁绪比水还多,而水却像颗颗真珠。即便这水似真珠,终究也有啼珠的声音,愁苦又增加了。故友在江阁远望,城外层层烟雾锁住了视线。千帆载着我的怨恨,谁曾料到在此地还有我?不知道哪天丁卯桥西,江边的鸟儿片刻飞过。白白费尽千次划桨鼓声,只有一行船火闪烁。
注释
- 霜篷:用霜色的布料制作的船篷,象征清冷和孤独。
- 乘潮:顺着潮水出航,暗示顺应时势的意图。
- 水窗:水边的小窗,寓意与外界的联系和隔绝。
- 蒜山:地名,具体指什么山不明,可能是象征。
- 啼珠:形容泪珠,暗示愁苦与思念。
- 江阁:江边的楼阁,代表着思念和怀旧的地方。
- 丁卯桥:特定桥名,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标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5年-约1700年),字仲明,号云溪,江苏句容人,清代词人、诗人。他以词作见长,尤其擅长表达个人情感。在历史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长亭怨慢》创作于作者流亡生涯期间,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常常在舟中漂泊,心中满是愁绪与对故土的思念。诗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无奈。
诗歌鉴赏
《长亭怨慢》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以“自买得霜篷风舸”引入,展现了一种孤独的漂泊感。接着,通过“愁多于水,水却似真珠颗”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愁苦的深重,愁绪如水,似乎无穷无尽。诗人在“故人江阁望,城外层层烟锁”中又增添了一层对友人的思念,情感愈加浓烈。
诗中“千帆载恨”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与无奈,千帆象征着无数的往事与痛苦,而在“谁料是此间有我”中流露出孤独的自省。最后,诗人以“枉费尽千挝柁鼓,一行樯火”收尾,既是对自己漂泊无依的感叹,也是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深刻反思。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敏感触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买得霜篷风舸:表明诗人自购帆船,寓意开始新的旅程,同时“霜”字暗示了清冷和孤独的情绪。
- 准办乘潮,秋衾梦妥:准备顺应潮水出航,秋天的被褥下安然入梦,寓意对未来的期盼。
- 讵信连朝,水窗还泊蒜山左:怀疑晨光中的真实,水边的小窗依然停泊,暗示对过去的依恋。
- 愁多于水,水却似真珠颗:愁苦似水般无法消逝,水如真珠却又显得苍白无力。
- 纵使似真珠,尽也有啼珠,添上些个:即使水如真珠,泪珠也伴随而来,愁苦不断增加。
- 故人江阁望,城外层层烟锁:旧友在楼阁中远望,城外烟雾重重,象征思念与隔绝。
- 千帆载恨,谁料是此间有我:千帆象征着过往的怨恨,诗人自问在此处的孤独。
- 知甚日丁卯桥西,随江鸟片时飞过:不知道何时,江鸟轻轻飞过,暗示时间流逝的无情。
- 枉费尽千挖柁鼓,一行樯火:白白耗费了力气,只有一行船火闪烁,表达无奈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却似真珠颗”,将水比作真珠,增强了诗歌的意象。
- 拟人:将愁苦与水相联系,赋予情感以色彩。
- 排比:如“层层烟锁”,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无常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漂泊生活中的孤独与愁苦,展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往事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篷:象征孤独与清冷。
- 水窗:象征与外界的联系,寓意思念与隔绝。
- 千帆:象征过往的经历与情感的负累。
- 樯火:象征漂泊与希望的微弱光亮。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的“愁多于水”指的是什么?
- A. 水的清澈
- B. 诗人的愁苦
- C. 船的漂泊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故人江阁望,城外层层__锁”中缺失的词是?
-
判断题:诗人在诗中表现出对未来的乐观情绪。 (对/错)
答案
- B
- 烟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虞美人》 李煜:同样表现对故国的思念与感伤。
- 《红楼梦》中的诗词:如林黛玉的诗,表达相似的情感。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与陈维崧的《长亭怨慢》都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爱情的思考。李清照的作品更为柔婉细腻,而陈维崧则更显愁苦与孤独,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研究》
- 《陈维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