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其五 蝉》
时间: 2025-04-28 15:06: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 其五 蝉
作者:樊增祥 〔清代〕
谁谓无情,一碧如烟,槐阴柳阴。
正三危露下,隔花偷饮,五更风里,抱叶长吟。
冠珥登朝,缨緌照座,肯逐丰貂易素心。
齐门女,自采莲人去,啼到如今。
孟家细镂黄金,傍玉镜台前带笑簪。
看蜀都花好,连翩蜕玉,汉宫叶落,悽怆闻琴。
雪不知寒,风能解愠,世态炎凉汝最深。
高飞去,莫螳螂黄雀,辗转相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蝉的深情与感慨,开头质问“谁说蝉无情”,描绘了蝉在槐树和柳树的阴影下,悠然自得的场景。正当晨露三点时,蝉在花间偷饮,夜风中吟唱。它的冠饰和缨带在晨光中闪耀,似乎不愿追逐丰厚的名利,恬淡自然。提到齐门的女子和采莲的人,似乎在感叹人事无常。后面描绘了细致的黄金镂刻,和美丽的女子佩戴着笑容的簪子。看似繁华的蜀地花开,最终只留下汉宫的落叶与凄凉的音乐。最后提到雪与寒、风与愤的对比,暗示世态的冷漠与内心的深切感受。高飞的蝉啊,不要成为螳螂和黄雀的猎物,辗转相寻,似乎在表达对自由与生存的追求。
注释
-
逐句解释:
- “谁谓无情”:谁说蝉是无情的。
- “一碧如烟”:形容天空的清澈,似烟般弥漫。
- “隔花偷饮”:在花丛中偷偷饮水。
- “抱叶长吟”:在树叶间长久吟唱。
- “肯逐丰貂易素心”:愿意追逐名利吗?我宁愿保持纯洁的心灵。
-
典故解析:
- “齐门女,自采莲人去”:取自《离骚》,表达了对失去的悲伤与惆怅。
- “孟家细镂黄金”:指孟氏家族的奢华,象征世俗繁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樊增祥是清代的诗人,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自然与人生,常通过自然景象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浮华与对内心自由的渴望。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蝉的形象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蝉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自然的热爱。开篇“谁谓无情”直接反驳了对蝉的负面评价,表明蝉虽无形却富有情感。它在自然中生活,自由自在,象征了对世俗名利的超脱。诗中描绘的景象细腻而生动,槐阴柳阴的意象让人感受到夏日的宁静与凉爽。五更时分,蝉在晨风中吟唱,展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的“齐门女,自采莲人去”则引入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暗示人事无常,表达一种对过往的怀念与无奈。诗中对黄金与玉镜的描写,象征着世俗的繁华与浮华,然而这些都无法掩盖内心的孤独与感伤。
最后结尾部分,通过“高飞去,莫螳螂黄雀”的警示,提醒人们在追求自由时要警惕外界的威胁,强调了蝉的独立与追求。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通过蝉的吟唱映射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谓无情,一碧如烟”:反驳对蝉的无情评价,借用“碧如烟”描绘自然的美。
- “正三危露下”:描绘清晨的露水,象征新生与希望。
- “隔花偷饮”:表现蝉的自由,强调自然的和谐美。
- “冠珥登朝”:反映出蝉的高贵与自信。
- “肯逐丰貂易素心”:表现诗人对名利的淡泊,强调内心的纯粹。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蝉”比喻追求自由的人。
- 拟人:蝉被赋予人类的感情与行为。
- 对仗:如“隔花偷饮,抱叶长吟”,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蝉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自由与真实情感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蝉:象征自由与孤独。
- 槐阴柳阴:自然的庇护,代表宁静的生活。
- 黄金与玉镜:象征世俗的浮华与奢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谁谓无情”是指什么?
- A. 对蝉的评价
- B. 对人世的感慨
- C. 对自然的描写
-
诗中提到的“齐门女”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人事无常
- C. 财富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by 李白:同样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 《春江花月夜》by 张若虚:描绘自然与人情的结合。
诗词对比:
- 樊增祥的《蝉》与李白的《蜀道难》,都涉及到自然与人生的哲学思考,但李白更强调艰难与追求的过程,而樊增祥则强调内心的平和与超脱。两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生命的意义。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樊增祥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