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其三》
时间: 2025-01-24 11:17: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 其三
作者: 龚鼎孳 〔明代〕
文士何如,不数纷纷,材官蹶张。
纵通侯棨戟,乌衣零落,
凌云词赋,狗监摧藏。
清吹西园,锦筝北里,
惊坐人来一擅场。
还抖擞,尽新沙似雪,
古月如霜。
哀丝谱出伊凉。
快挟弹鸣鞭赵李乡。
更双鬟捧出,春风羌笛,
九天吹下,雾縠霞裳。
法护僧弥,紫囊玉麈,
大小儿呼孔与杨。
高咏罢,似明玑翠羽,
扫后犹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文士们的辛酸与苦楚,虽然他们才华横溢,却难以出人头地。即使有机会接触权贵,身世却如乌衣巷的衰落一般。文人的词赋如凌云之作,却受到小人的打压。清风吹拂着西园,锦筝在北里弹奏,来观赏的人都为之动容。待到抖擞精神,像新雪般的沙地,古老的月光照耀如霜。哀伤的乐声谱写出清凉的音调,伴着马鞭的叮当声回荡在赵李乡。更有双鬟捧出,春风中羌笛声悠扬,如九天之乐,雾气如纱,霞光似裳。法护僧人弥,手持紫囊玉麈,孩子们呼唤着孔子与杨意。高歌之后,似明亮的珠翠羽毛,余香犹存。
注释:
- 材官蹶张:指文士和官员的地位起伏。
- 乌衣零落:乌衣巷是指昔日繁华的地方如今衰败。
- 凌云词赋:指高远的文学才华。
- 狗监摧藏:狗监指阻碍文士发展的小人。
- 清吹西园:清风吹拂西园,形容环境清新宜人。
- 快挟弹鸣:快马奔驰,伴随乐声,描绘热闹场景。
典故解析:
- “乌衣巷”出自王士祯的《临江仙》。传达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
- “九天”常用来形容高远之地,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鼎孳,明代诗人,擅长古诗,作品多体现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对文士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文人处境艰难之时,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思考,借以表达对文士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沁园春 其三》是一首充满感慨和反思的作品,诗中通过对文士生存现状的描绘,揭示了才华与地位之间的巨大落差。开篇便以“文士何如”引入,表现出对文士命运的忧虑。诗中描绘的场景色彩鲜明,情感真挚,既有对古代文人风采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无奈。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悲凉的美感。整首诗使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既清新又哀伤的氛围,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文士何如,不数纷纷,材官蹶张:文人地位如何,众多文士中不乏优秀者,但却多有才华无法施展。
- 纵通侯棨戟,乌衣零落:即使有机会接近权贵,然而昔日的繁华已成往事。
- 凌云词赋,狗监摧藏:高远的词赋才华,受到小人的压制和阻碍。
- 清吹西园,锦筝北里:诗中描绘的宁静环境,音乐的美妙让人沉醉。
- 惊坐人来一擅场:听众被音乐惊动,聚集在一起欣赏表演。
- 还抖擞,尽新沙似雪,古月如霜:描绘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仿佛新沙如雪,古月如霜。
- 哀丝谱出伊凉:哀伤的乐声流淌出清凉的感觉。
- 快挟弹鸣鞭赵李乡:马蹄声与乐声交织,描绘出热闹的乡村场景。
- 更双鬟捧出,春风羌笛:双鬟捧出乐器,春风中羌笛声清扬。
- 九天吹下,雾縠霞裳:描绘乐声如九天传来,雾气如纱,霞光如裳。
- 法护僧弥,紫囊玉麈:僧人手持紫囊和玉麈,象征着佛教的庇护。
- 大小儿呼孔与杨:孩子们呼喊孔子与杨意,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高咏罢,似明玑翠羽,扫后犹香:高歌结束,余音绕梁,留下芬芳。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清吹西园,锦筝北里”,形成和谐美感。
- 比喻:将沙喻为新雪,古月喻为霜,增强了意象的表现力。
- 拟人:描绘音乐“惊坐人来”,使得环境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文士的命运展开,表现出诗人对文人生活的深切理解和同情,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文士:象征才华与理想。
- 乌衣巷:象征昔日繁华与现实的落寞。
- 清风、古月:象征自然的宁静与诗人的情感寄托。
- 羌笛:象征着音乐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乌衣零落”是指什么? A. 繁华的地方衰落
B. 农田的丰收
C. 音乐的美妙 -
“快挟弹鸣”中的“快挟”指的是? A. 轻快的步伐
B. 骏马奔驰
C. 悠扬的声音 -
诗中提到的“凌云词赋”体现了什么? A. 文人的高才
B. 音乐的美妙
C. 自然的景色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名作,描绘了高远的理想与现实的苦闷。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作品,表现了自然美与人情的交融。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vs 《沁园春 其三》:两者均表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思索,但《静夜思》更注重个人情感,而《沁园春 其三》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象与文士生活。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龚鼎孳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沁园春 其三》的艺术魅力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