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
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
蚕女亦自念,牧童仍我随。
田中逢老父,荷杖独熙熙。
白话文翻译:
昨夜春雷已经响起,农人提着锄头在南边的堤岸上忙碌。
杏花快要成熟,农事不能耽搁。
养蚕的姑娘也在想着,牧童依然跟在我身旁。
在田间碰见了老父亲,手杖在手,面带笑意。
注释:
- 荷锄:提着锄头,表示农人开始耕作。
- 南陂:南边的堤岸。
- 杏花:春季开花的果树,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蚕女:养蚕的女子,体现了农家女性的劳动。
- 牧童:放牛的孩子,象征着乡村生活的宁静。
- 荷杖:手持杖杖,老人的标志,表示他在田间的悠闲。
典故解析:
此诗并无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提到春雷、杏花等意象,反映了农耕文化及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展现了农民对春天的期待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香山,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田园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描绘乡村生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天,表现了农民在春天忙碌的情景,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自然规律对生活的影响。
诗歌鉴赏:
《田家四时》是一首描写春耕时节的田园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的生机与活力。开篇的“昨夜春雷作”一句,生动地描绘出春雷的声音带来的春天的气息,暗示着春耕的开始。而“荷锄理南陂”,则直接表明了农人的忙碌,展示出勤劳的农村生活。接着提到“杏花将及候”,不仅传达了自然界的变化,也隐含着农事的紧迫感,提醒人们要抓紧时机,不可耽搁。接下来的“蚕女亦自念,牧童仍我随”,通过细腻的人物描写,展示了农村生活的多样性,表现了养蚕姑娘和牧童的日常,传递出一种和谐的乡土气息。最后一句“田中逢老父,荷杖独熙熙”,则表现出农村老人的悠闲和满足,体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整体呈现出一幅温馨的田园画面。整首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象丰富,生动地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与自然的美好。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昨夜春雷作:引入春天的气息,雷声预示着春耕的开始。
- 荷锄理南陂:农人提锄在南边的堤岸上耕作,表现出农民的勤劳。
- 杏花将及候:杏花即将成熟,象征春天的丰收和希望。
- 农事不可迟:强调了春耕的重要性,体现出农民的责任感。
- 蚕女亦自念:养蚕姑娘在思考,表现出她对生活的关心。
- 牧童仍我随:牧童跟随,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 田中逢老父:在田里偶遇老人,增添了乡村的温暖感。
- 荷杖独熙熙:老人手持杖杖,面带笑意,展示了老人的满足与宁静。
-
修辞手法:
- 拟人:春雷被赋予了生命,表现出自然的活力。
- 对仗:如“蚕女”与“牧童”形成鲜明对比,展现生活的多样性。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农村春耕的情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体现出农民勤劳与朴实的精神风貌。
意象分析:
- 春雷: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杏花:代表丰收的希望与春天的美丽。
- 农人:体现了农村的勤劳与朴实。
- 老人:象征着乡村的智慧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春雷”是用来象征什么? A. 夏天的来临
B. 春天的到来
C. 秋天的收获
D. 冬天的寒冷 -
诗中提到的“荷锄”指什么? A. 提着锄头
B. 提着水桶
C. 提着杖杖
D. 提着水果 -
诗中提到的“蚕女”在做什么? A. 养蚕
B. 放牛
C. 采蜜
D. 种田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by 孟浩然:描绘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 《静夜思》by 李白: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
诗词对比:
- 比较《田家四时》与《春晓》,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情景,但《田家四时》侧重于农民的生活状态,而《春晓》则更强调自然的美丽。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