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削出青山根,峭立碧玉圭。
不作湘竹老,不染帝子啼。
不为盘中蔬,岂与烟茁荠。
白话文翻译:
削出的石笋根植于青山之中,直立如碧玉般的圭石(古代的礼器)。它不似湘江的竹子那样衰老,也不受帝子(指王子)之悲啼所影响。它不只是盘中简单的蔬菜,难道会与烟雾中的荠菜相提并论吗?
注释:
- 削出:雕刻、切削的意思,这里形容石笋的形状。
- 青山根:指石笋生长的地方,青翠的山丘。
- 峭立:形容石笋高耸、尖锐地竖立。
- 碧玉圭:比喻石笋的颜色和形状,碧玉是美玉,圭是古代一种礼器。
- 湘竹:指湘江地区的竹子,象征衰老。
- 帝子啼:指的是王子(帝子)因情感而哭泣,象征忧伤。
- 盘中蔬:形容简单的蔬菜,指代平凡的事物。
- 烟茁荠:指烟雾中的荠菜,用以比喻普通的植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德寿,号梅溪,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多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和普公赋东园十题其三石笋》是梅尧臣受友人普公之邀游东园时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石笋的独特形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高洁、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和普公赋东园十题其三石笋》以石笋为描写对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奇特之美。诗的开头“削出青山根,峭立碧玉圭”,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石笋从青山中突显而出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石笋的高耸和坚韧,使人联想到一种不屈的精神,象征着在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够生长、茁壮的生命力。
“石笋”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象征,诗人通过它表达了对世俗和浮华的超然态度。诗中提到的“不作湘竹老,不染帝子啼”,则进一步强调了石笋的独立和纯粹。湘竹因环境而衰老,帝子因情感而悲啼,而石笋却不受这些影响,显得格外高洁和坚韧。
最后两句“不为盘中蔬,岂与烟茁荠”,则更是将石笋的高贵与普通的蔬菜进行对比,强调了其独特的价值。整首诗将石笋的形象与诗人的心境紧密结合,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与对自然的热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削出青山根:形容石笋从青山中雕刻而出,根植于美丽的自然环境中。
- 峭立碧玉圭:形容石笋挺拔如玉,造型优美,仿佛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 不作湘竹老:表明石笋不受时间的侵蚀,与湘江的衰老竹子形成鲜明对比。
- 不染帝子啼:石笋不因他人的悲伤而动摇,展现出独立的性格。
- 不为盘中蔬:强调石笋并不是普通的蔬菜,不会被视为平凡之物。
- 岂与烟茁荠:更进一步表明,石笋的价值并不与普通的野菜相提并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笋比作“碧玉圭”,增强了其美感。
- 对比:对石笋与湘竹、帝子的对比,突出了石笋的独特性与高洁。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否定句,强调石笋的非凡与独立。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赞美自然界的奇妙,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强调个人的独立与坚韧。诗人通过石笋的描写,表达对高洁精神的向往和对平凡生活的拒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力量。
- 石笋:代表坚韧与独立的精神。
- 碧玉:象征高贵与美丽。
- 湘竹:象征衰老与平庸。
- 帝子:象征忧伤与情感的束缚。
- 盘中蔬:象征平凡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削出青山根”中的“削”字意为: A. 切割
B. 加工
C. 砍伐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湘竹”象征: A. 青春
B. 衰老
C. 愉快
答案:B -
石笋与“盘中蔬”的对比,表现了什么主题? A. 普通与平凡
B. 独立与高洁
C. 忧伤与快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石笋》与王维的《鹿柴》均以自然为题材,但梅尧臣更强调个体的独立与高洁,而王维则多表现宁静与和谐的自然氛围。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自然观。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梅尧臣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