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5:31:29

郎到家时春正忙,愿郎看蚕奴采桑。

去年蚕死犹自可,今年蚕死愁杀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郎到家时春正忙,
愿郎看蚕奴采桑。
去年蚕死犹自可,今年蚕死愁杀郎。

白话文翻译:

当郎回到家时,正是春天忙碌的时节,
希望郎能看看蚕女在采桑。
去年蚕死还可以接受,而今年蚕死让郎愁苦不已。

注释:

  • :指年轻的男子,这里是指诗中的恋人或丈夫。
  • 蚕奴:指养蚕的女子,通常是指在农村中照顾蚕的女性。
  • 采桑:指采集桑叶,桑叶是蚕的主要食物。
  • 去年蚕死犹自可:去年虽然养的蚕死了,但还能接受,表明一种无奈的态度。
  • 今年蚕死愁杀郎:今年养的蚕又死了,让郎十分忧愁,表现出对生活困境的担忧。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涉及典故,但可以理解为表达了一种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对生计的忧虑。蚕桑文化在中国传统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养蚕与桑树的关系密切,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人们的生活困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一元,明代诗人,生活在对传统文化有深厚影响的时代。他的诗歌多描绘生活琐事,细腻而富有感情,常常反映社会现象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春天是农忙的季节,诗中通过对养蚕、采桑的描写,表现出农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辛苦,同时也暗示了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竹枝词二首 其二》通过简单的词句,描绘了春季农忙的场景,展现了农村女性的辛勤劳动和男性对生活的关心与忧虑。第一句“郎到家时春正忙”开篇便点明了时节,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随之而来的“愿郎看蚕奴采桑”则引出了劳动的艰辛与忙碌。通过“蚕奴”的描写,诗人将注意力集中在农妇身上,突显出她们在养蚕、采桑中的重要角色。

而“去年蚕死犹自可,今年蚕死愁杀郎”则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表达了深切的忧虑。去年蚕的意外死亡虽然让人感到无奈,但仍可接受,而今年再次遭遇这样的困境,却让郎感到愁苦不已。这种情感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不易与对未来的担忧。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既有对劳动的歌颂,也有对生活困境的思考,充分展现了明代社会的农村风貌与人们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通过“郎到家时春正忙”传达了春天的忙碌氛围,暗示了农村的繁忙景象。
    • 第二句:希望郎能够关注到蚕女的辛劳,体现了对家庭生活的关心。
    • 第三句:去年蚕的死亡虽令人遗憾,但仍可以接受,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态度。
    • 第四句:今年再次遭受损失,让郎感到极度愁苦,突显了生活的艰辛。
  •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形成了对称结构,如“春正忙”“蚕奴采桑”。
    • 比喻:将养蚕与生活的艰辛联系起来,通过“蚕死”隐喻生活的困境。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农村生活展开,表达了对艰辛生活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对家庭和社会的关切。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希望与生机,但在诗中却与忙碌的农活相连,暗示着生活的压力。
  • :代表着农村经济的重要部分,养蚕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生计。
  • :桑树是蚕的主要食物,象征着农村的传统农业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郎”指的是谁?

    • A. 年轻的男子
    • B. 年长的男子
    • C. 老人
    • D. 小孩
  2. “蚕奴”在诗中指的是?

    • A. 养蚕的男子
    • B. 养蚕的女子
    • C. 农民
    • D. 诗人
  3. 今年蚕死让郎感到怎样的情感?

    • A. 开心
    • B. 愤怒
    • C. 愁苦
    • D. 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竹枝词》系列中的其他诗作,均表现了农村生活的不同侧面。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与人们的忧愁。

诗词对比

  • 比较《竹枝词》和李白的《庐山谣》,前者更注重生活的细腻描写,后者则表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壮志豪情,二者在情感基调和意象运用上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孙一元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