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贺知章归四明》

时间: 2025-01-26 00:54:50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意思解释

送贺知章归四明

作者: 李隆基 〔唐代〕


原文展示: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贺知章归隐的惜别之情。诗人感慨贺知章放弃了荣华富贵、追求道理,最终选择远离世俗。他的高尚情操令人敬佩,他在世间获得了真谛,而在隐逸的境界中又保持着清幽的心境。唯独在青门之地送别时,让众多同僚感到深深的惆怅和不舍。


注释:

  • 遗荣:遗弃的荣华,引申为对世俗名利的舍弃。
  • 辞老:告别老年,指贺知章不再追求世俗的生活。
  • 贤达:指贤明而有成就的人。
  • 寰中:指世间,宇宙间。
  • 秘要:隐秘的道理或真谛。
  • 幽襟:清幽的情怀。
  • 青门:青门是指隐居之地,代表一种清雅的生活环境。
  • 群僚:同僚,指与贺知章交往的同事或朋友。

典故解析:

贺知章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曾任官职,后隐居于四明山。此诗正是在他选择隐居之际,李隆基以此诗表达对他的敬重与不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的第六位皇帝,即唐玄宗,因其文治武功而闻名。他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和书法家,提倡文人文化,在位期间大力支持诗词创作,推动了唐代的文学繁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贺知章归隐之前,表达了李隆基对朋友的欣赏与惜别之情。贺知章的隐退象征着对世俗的超脱,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深刻而细腻地表达了对贺知章的敬仰与惜别之情。开头两句“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直接点出贺知章放弃官位,追求道教理想的决然态度,体现了对他选择的赞赏。“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则进一步强调了贺知章的贤良与高洁,使人倍感钦佩。中间的“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描绘了他在世间得到的智慧与隐逸生活的心境,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真谛。最后的“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则是借送别之情,表现出众人的不舍与深情,形成了全诗的情感高潮。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中,突出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朋友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遗荣期入道:放弃荣华,追求道理。

    • 表达贺知章对世俗名利的放弃。
  2. 辞老竟抽簪:告别老年,最终抽去发簪。

    • 隐喻他决意辞官归隐,放弃一切。
  3.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难道不惜惜这位贤者,他的高尚心志。

    • 赞美贺知章的品德与追求。
  4. 寰中得秘要:在尘世中获得真理。

    • 指贺知章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5. 方外散幽襟: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保持清幽的情怀。

    • 表达隐士的理想生活。
  6. 独有青门饯:唯独在青门送别。

    • 表达送别的场景及情感。
  7. 群僚怅别深:众多同僚感到深深的惆怅。

    • 强调离别之情,令人动容。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如“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青门象征隐逸生活,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情感渲染:通过送别的场景,传达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贺知章的赞美与惜别,传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友人深厚情谊的珍视,反映了唐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理想人格的崇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荣华:象征世俗的名利与地位。
  • :象征追求的理想与哲理。
  • 青门:象征隐居的清幽环境。
  • 幽襟:象征内心的宁静与高尚情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遗荣期入道”中的“道”指代什么?

    • A. 追求的理想
    • B. 世俗名利
    • C. 自然景观
  2. 诗中提到的“青门”象征什么?

    • A. 官职
    • B. 隐居生活
    • C. 战斗场所

答案:

  1. A. 追求的理想
  2. B. 隐居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与《送贺知章归四明》均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李白的诗更多表现个人情感的孤独,而李隆基的诗则侧重于对友人的惜别与赞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史》
  • 《李隆基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