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度蒲津关》

时间: 2025-04-27 11:50:17

钟鼓严更曙,山河野望通。

鸣銮下蒲坂,飞旆入秦中。

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

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

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

所希常道泰,非复候繻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度蒲津关
作者: 李隆基 〔唐代〕

钟鼓严更曙,山河野望通。
鸣銮下蒲坂,飞旆入秦中。
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
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
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
所希常道泰,非复候繻同。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钟鼓声严肃而庄重,山河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皇帝的车驾从蒲坂下驶过,旗帜飞扬,进入了秦地。地势险要的关口更加雄伟,天平山镇依旧雄壮。春天来临,渡口边的树木郁郁葱葱,月光下的戍楼显得空旷。马的毛色在朝阳中分外明亮,鸡鸣声伴随着清晨的微风。希望能常常保持太平安定的局面,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于外在的环境变化。

注释:

  • 钟鼓:古代用于报时和迎接的重要乐器,象征着庄重和威严。
  • 蒲津:指蒲坂的渡口,是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
  • 鸣銮:指皇帝的车驾响动,象征着皇权的威严。
  • 飞旆:高高飘扬的旗帜,象征着军队的威风和气势。
  • 地险:指地势险要的地方,暗示关口的防守重要性。
  • 天平镇:可能指天平山地区,象征着地理的雄伟与安定。
  • 戍楼:边防的哨楼,用于守卫,象征着国家的防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第六位皇帝,年号天宝,因其政治、军事成就与才华横溢而被称为明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唐朝的国力达到巅峰,但后期因安史之乱而国势衰微。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李隆基早期执政时期,反映了他对国家安定与繁荣的渴望,表现了对边疆防守的重视。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寓意着希望与生机。

诗歌鉴赏:

《早度蒲津关》是李隆基的一首典雅的古诗,诗中以清晨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钟鼓声、山河景色、皇帝车驾、春天树木等意象,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安定繁荣的国家图景。诗的开头“钟鼓严更曙”以声景结合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庄重的氛围,使人感受到早晨的宁静与肃穆。

接着,诗人描绘了皇帝的车驾经过蒲坂,象征着权力的威严和国家的强大。地势险要和天平镇的雄伟则传达了对国防的重视,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切。春天的景象与戍楼的空虚形成对比,暗示着在繁荣的表象下,仍然需要警惕潜在的危险。

全诗情感基调乐观,充分体现了李隆基对国泰民安的美好期许,同时又隐含着对历史变迁的深思。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将自然景色与国家大事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希望与安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钟鼓严更曙:清晨钟鼓声声,传递出一种庄重的气氛。
  • 山河野望通:山河壮丽,视野开阔,给人以豪迈之感。
  • 鸣銮下蒲坂:皇帝车驾经过蒲坂,象征着权力的象征。
  • 飞旆入秦中:旗帜高扬,进入秦地,表现出军队的威武。
  • 地险关逾壮:险要的地势愈显雄伟,暗示防守的重要性。
  • 天平镇尚雄:天平山镇依旧雄伟,象征着国家的安定。
  • 春来津树合:春天来临,渡口边的树木繁盛,象征生机。
  • 月落戍楼空:月光下的戍楼显得空旷,暗含警惕之意。
  • 马色分朝景:马的毛色在晨光中分外明亮,表现出早晨的活力。
  • 鸡声逐晓风:鸡鸣声随晨风而来,营造出清晨的宁静。
  • 所希常道泰:希望国家长久安定,表达对太平的期盼。
  • 非复候繻同:不再依赖外在变化,希望能保持长久的安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钟鼓严更曙,山河野望通”展现出对称美感。
  • 意象:采用自然景物(如春天的树木、清晨的鸡鸣)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比喻与象征:通过自然景象象征国家的安定与希望,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繁荣与安定的渴望,通过描绘出春天的美好景象和皇权的威严,表达出对未来和平盛世的期盼。同时也暗示了在安定的表象下,仍需保持警惕,努力维护国家的安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钟鼓:象征着国家的庄重与威严。
  • 蒲津:重要的地理位置,代表着国防的要塞。
  • 春天:代表希望与生机,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未来。
  • 戍楼:防守的重要象征,暗示对国家安全的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钟鼓严更曙”中的“钟鼓”象征什么?
    A. 欢乐
    B. 威严
    C. 安宁
    D. 伤感

  2. “鸣銮下蒲坂”中的“鸣銮”指的是什么?
    A. 鸟鸣
    B. 皇帝的车驾
    C. 兵器
    D. 祭品

  3. 诗中提到的“春来津树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希望与生机
    C. 恐惧
    D. 疲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早度蒲津关》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对国家的情感与对未来的期望。李隆基的诗作更加关注国家的安定与防守,而王之涣则侧重于展现壮丽的山河景色和个人的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隆基传》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