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雪》
时间: 2025-01-11 01:49: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观卜先征,时巡顺物情。
风行未备礼,云密遽飘霙。
委树寒花发,萦空落絮轻。
朝如玉已会,庭似月犹明。
既睹肤先合,还欣尺有盈。
登封何以报,因此谢功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雪的降临,诗人借用“日观卜先征”表达天象变化的征兆,随着时光的推移,万物的情景也随着变化而变化。风吹来,寒冷的雪花尚未准备好迎接礼仪,厚厚的云层突然间飘洒起雪霰。树木上寒冷的花朵绽放,轻盈的雪絮在空中徘徊。早晨的景象如同玉石般凝重,而庭院却似月光般明亮。既然看到了这雪的意象,自然心中满是欣喜。登高望远又能如何回报这美好的景象,因此我在此表达对功成的感谢。
注释:
- 日观:指日头的观察,象征气候变化的预兆。
- 卜先征:卜卦占卜,预示未来的征兆。
- 霙:雪粒,表示雪的降落。
- 委树:树木上落下的东西。
- 肤先合:指肤色和天气的变化相合。
- 尺有盈:指雪的厚度。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感悟,展示了唐代诗人对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隆基(685年-762年),唐代皇帝,亦称唐明皇。他在位期间国势强盛,文化繁荣,诗词创作成就斐然。李隆基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作品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
《喜雪》创作于唐代一个冬天,李隆基在即位后,国力强盛,心情愉悦,目睹自然之美,借此抒发内心的喜悦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喜雪》是一首充满生机与灵动的诗作,诗中通过对雪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愉悦。开篇便以“日观卜先征”引入,表明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天象的尊重。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寒风与雪霰的景象,给人一种未备礼仪的自然韵律。树上寒花的绽放与空中轻盈的雪絮相映成趣,展现了冬天的独特魅力。诗的后段描绘了早晨的清丽景象,庭院如月光般明亮,带来一种宁静与和谐。最后一句“因此谢功成”则是对这一切美好景象的感恩,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喜爱。整体而言,这首诗以自然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传达出诗人对冬季雪景的喜悦与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观卜先征:通过观察太阳的变化来推测天气的变化,表现出对自然的关注。
- 时巡顺物情:时间的流逝使得万物的情感变得顺畅。
- 风行未备礼:寒风来临,似乎还未准备好迎接雪的降临。
- 云密遽飘霙:厚厚的云层迅速降下雪霰,表现出雪的突如其来。
- 委树寒花发:树上冷寒的花朵开始盛开,暗示冬天的美丽。
- 萦空落絮轻:轻盈的雪花在空中盘旋,展现雪的轻柔。
- 朝如玉已会:清晨的景象如同玉石般美丽。
- 庭似月犹明:庭院在雪的映衬下,宛如月光下般明亮。
- 既睹肤先合: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象,心中自然欢喜。
- 还欣尺有盈:欣喜于雪的厚度,表现出诗人的满足。
- 登封何以报:登高远望,如何回报这美好的自然景观。
- 因此谢功成:对自然的感恩,表达了对成功的满足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早晨比作玉,庭院比作月,增强了意象的美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性特征,如“风行未备礼”。
- 对仗:诗句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与感恩,表达了诗人对冬季雪景的喜悦,以及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欣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观:象征光明与变化,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 霙:象征冬季的来临,表现出气候的变化。
- 寒花:象征生命的坚韧与美丽,即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绽放。
- 落絮:象征轻盈与自由,体现了雪的柔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喜雪》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李隆基
- D) 白居易
-
“日观卜先征”中的“日观”指的是?
- A) 太阳的观察
- B) 月亮的观察
- C) 星星的观察
- D) 风的观察
-
诗中提到的“霙”是指什么?
- A) 雨
- B) 雪粒
- C) 风
- D) 云
答案:
- C) 李隆基
- A) 太阳的观察
- B) 雪粒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雪梅》:王冕的作品,描绘雪景的美。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的诗作,表现雪中的情感。
诗词对比:
- 《喜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者均描绘雪景,但前者侧重于自然之美与内心的愉悦,后者则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情感基调各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隆基与唐朝的文化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