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蒜山怀古,西津渡同人约赋,用梅村韵》
时间: 2025-01-11 02:26:09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满江红 蒜山怀古,西津渡同人约赋,用梅村韵
作者: 杨启宇 〔当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击节悲歌,珊瑚碎,醉挥铁尺。恨孱王,坐看狂虏,长驱直入。北固涛声犹似昔,辛郎才气谁堪敌。怅登临何处望神州,凭栏客。丹枫老,秋月白。百感并,群忧集。漫樽前磨洗,前朝折戟。拂袖耻扪王猛虱,过江来访寄奴宅。把平生荡气与回肠,横吹笛。
白话文翻译:
击打着节拍,悲伤的歌声响起,珊瑚已经破碎,醉酒之后挥舞着铁尺(象征着豪情壮志)。痛恨那些软弱的君王,看着敌人肆意横行,长驱直入。北固山的涛声依然像往昔一样,辛弃疾的才华谁能与之匹敌。登高望远,何处能眺望神州大地,我在栏杆旁感慨万千。丹枫已经枯老,秋月显得格外明白。各种感慨交织,群忧汇聚。酒杯漫洒之前,磨洗着前朝的折戟。拂袖而去,耻于与王猛的虱子相提并论,过江去拜访寄奴故宅。把一生中的荡气回肠全都倾诉,横吹起笛声。
注释:
- 珊瑚碎:指美好的事物破碎,象征着时代的衰败。
- 孱王:指软弱的君王,暗指那些无能的统治者。
- 北固涛声:北固山的海浪声,代表历史的回响。
- 辛郎:指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以豪放激昂著称。
- 折戟:比喻战败,前朝的失败品。
- 寄奴:指北宋的名将李靖,寄奴宅即李靖的故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启宇,现代诗人,创作风格多样,善于用历史典故表达个人情感与时代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表达对时局的关切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满江红》通过激昂的语言和丰富的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以及对当下政治局势的不满。诗歌开篇就以“击节悲歌”引入,展现出一种激昂的情绪,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奇与悲壮的历史。接着,诗人通过“恨孱王”的直接抨击,传达出对无能统治者的愤懑,反映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注。
“北固涛声犹似昔”一句,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现状的感慨。辛弃疾的才华被提及,彰显出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与对现代人的自省。诗中的“怅登临何处望神州,凭栏客”,则流露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渺茫感。
整首诗在情感上波澜起伏,构建出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既有对历史英雄的赞美,也有对现状的悲痛与愤怒。在语言上,诗人运用对仗、排比等修辞,增强了诗的气势和音韵美,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击节悲歌”:以节拍为共鸣,表达悲伤的情感。
- “恨孱王”:直接抨击无能的统治者。
- “北固涛声犹似昔”:历史的回响,感叹岁月流逝。
- “辛郎才气谁堪敌”:怀念历史英杰,感慨当今无人能敌。
- “怅登临何处望神州”:对国家未来的渺茫与忧虑。
- “凭栏客”:以栏杆为伴,独自感叹。
- “丹枫老,秋月白”:描绘秋天的凄凉景象,象征衰老与时光。
- “百感并,群忧集”:各种感慨汇聚在心中。
- “漫樽前磨洗,前朝折戟”:对过去的反思与遗憾。
- “拂袖耻扪王猛虱”:对历史的无奈与耻辱。
- “过江来访寄奴宅”:追溯历史,寻求精神寄托。
- “把平生荡气与回肠,横吹笛”:倾诉心声,表达对生活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丹枫老,秋月白”,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比喻:将历史的沧桑比作“折戟”,强化了历史的沉重感。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构造出丰富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对英雄的怀念,以及对当下政治局势的失望与忧虑,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 珊瑚:象征美好与脆弱,暗示历史的消逝。
- 涛声:象征历史的回响,连接古今。
- 丹枫:象征凋零与岁月流逝,反映诗人的感伤。
- 笛声:象征情感的倾诉与梦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孱王”指的是哪个方面的统治者?
- A) 英明的君主
- B) 无能的统治者
- C) 暴虐的统治者
- D) 仁慈的君主
-
“北固涛声犹似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怀旧与惆怅
- B) 亢奋与激动
- C) 轻松与愉悦
- D) 绝望与无奈
答案:
- B) 无能的统治者
- A) 怀旧与惆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杨启宇的《满江红》与辛弃疾的《破阵子》进行对比,二者都采用了历史典故,抒发了对时局的感慨,但杨启宇更多地展现对当下政治的批判,而辛弃疾则更加豪放激昂,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流派与风格研究》
- 《辛弃疾与南宋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