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乍识峨嵋径,小桥溪半横。
捎云千竹冷,供佛一镫清。
菊圃荒春草,僧房起梵声。
顿令心地静,我亦学无生。
白话文翻译
初次走上峨嵋的小径,看到小桥横跨在溪水之上。
云雾缭绕,千株竹子显得清冷,供奉佛像的地方点燃着清澈的香烛。
菊花园里长满了春天的荒草,僧人的房间里传来诵经的声音。
这一切使我的内心顿时安静下来,我也开始学习无生的道理。
注释
- 乍识:初次见到。
- 峨嵋:指峨眉山,佛教圣地。
- 半横:小桥横跨在溪水的一半上。
- 捎云:带着云雾。
- 千竹:形容竹子众多。
- 供佛:供奉佛像。
- 镫:香烛的意思。
- 菊圃:菊花园。
- 荒春草:春天长满了杂草。
- 梵声:僧人诵经的声音。
- 无生:无生法忍,佛教中的一种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维城(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生于江南,喜好山水,常游历于名山大川,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段游历峨眉山的时光,诗人通过对自然和佛教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峨嵋庵》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峨眉山的自然景色与寺庙氛围,带给读者一种宁静、清新的感觉。诗的开头“乍识峨嵋径,小桥溪半横”,生动描绘了诗人初次走入峨眉小径时的情景,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与恬静。接着“捎云千竹冷”,勾勒出山间竹林环绕、云雾缭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中间几句通过描写佛教的礼仪和僧人的诵经声,进一步增强了诗的宗教气息。在“顿令心地静,我亦学无生”中,诗人表达了由此环境引发的心灵宁静,进而反思人生的无常。这种对自然与内心的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佛教哲理的领悟,也揭示了人们在纷扰世事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普遍心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将自然与宗教结合,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追求,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乍识峨嵋径:诗人初次走进峨眉山的小径,感受到自然的美丽。
- 小桥溪半横:小桥横跨在溪水上,形象生动,营造出优美的景致。
- 捎云千竹冷:云雾缭绕在竹林之间,营造出清冷、静谧的氛围。
- 供佛一镫清:供奉佛像的地方点燃清香,传达出一种虔诚的宗教情怀。
- 菊圃荒春草:菊花园里杂草丛生,反映出时光流逝的无奈。
- 僧房起梵声:僧人的诵经声在空中回荡,增添了环境的宁静感。
- 顿令心地静:这一切让诗人的内心顿时平静下来。
- 我亦学无生:诗人从中领悟到无生的哲理,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镫”比喻香烛,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氛围。
- 对仗:如“菊圃荒春草,僧房起梵声”,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云”、“竹”、“菊”等意象,传达出自然的宁静和内心的安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峨眉山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诗人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感悟佛教哲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峨嵋:象征着高洁与宁静的修行之地。
- 小桥:代表着通往内心平静的路径。
- 竹:象征着坚韧与高洁。
- 菊: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隐逸的美。
- 梵声:代表着佛教的宁静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人初次走上峨嵋的是什么地方?
A. 小桥
B. 寺庙
C. 小径
D. 竹林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菊圃”里长满了__。
-
判断题:诗人从自然中领悟到了无生的哲理。 (对/错)
答案
- C
- 春草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徐维城 vs. 王维: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徐维城更注重佛教哲理的表达,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相同题材下的不同表现风格和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