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八景 其三 挟岚笔架》

时间: 2025-01-11 22:52:33

天地何年铸此山,奇峰七八耸云间。

形如笔架峥嵘起,多少行人著眼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地何年铸此山,奇峰七八耸云间。
形如笔架峥嵘起,多少行人著眼看。

白话文翻译:

这座山究竟是何年铸造而成的呢?奇特的山峰有七八座高耸在云间。它的形状像一个笔架那样巍峨挺拔,多少路过的行人都忍不住驻足观看。

注释:

  • :造、形成。
  • :山间的雾气,常指雾霭。
  • 笔架:形状像书写时用的笔架,指山峰的形态。
  • 峥嵘:形容山势雄伟、险峻。
  • 著眼:注意、注视。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奇峰”与自然的壮丽景观相结合,表现了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赞美。特别是“笔架”一词,可能隐喻了文人雅士对山水的喜爱与追求,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冯德让,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山水诗兴盛时期,诗人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上林八景 其三 挟岚笔架》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山川的深厚情感。诗的开头以“天地何年铸此山”引入,瞬间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座奇特的山峰上,产生了对时间和自然的思考。接着通过“奇峰七八耸云间”的描绘,展现了山峰的巍峨和壮丽,营造出一种雄伟的自然景观。最后一句“多少行人著眼看”则引入了人文情感,表现出路过的行人对这奇特景观的赞叹与欣赏,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

整首诗使用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深刻地体现了自然之美和人对自然的感悟。诗中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反映出诗人的情感世界,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情感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常见的主题,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天地何年铸此山”:开篇设问,令人思考这座山的历史与形成。
    • “奇峰七八耸云间”:描述山的形状和高度,给人一种巍峨的感觉。
    • “形如笔架峥嵘起”:比喻山的形状,生动形象。
    • “多少行人著眼看”:引入人,表现对自然的敬仰。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形比作“笔架”,形象生动。
    • 设问:通过提问引发读者思考,增加诗的哲理性。
    • 对仗:诗中展现了均衡的结构,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韵律美。
  • 主题思想:诗的中心思想是赞美自然的壮丽,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对奇峰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

意象分析:

  • 奇峰:象征着自然的壮丽与伟大,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美感。
  • 云间:代表了高远和渺小,暗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敬畏。
  • 行人:象征着探索者,代表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奇峰”有几座?

    • A. 五座
    • B. 七八座
    • C. 九座
  2. “天地何年铸此山”中的“铸”字可以理解为:

    • A. 锻造
    • B. 形成
    • C. 破坏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对历史的感慨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与冯德让的山水诗都有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的诗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冯德让则更注重自然景观的宏伟与壮丽。两者在风格上存在差异,但都体现出对山水的赞美之情。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明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