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道场山次沈国录韵》
时间: 2025-01-26 07:14: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道场山次沈国录韵 张栻 〔宋代〕 玻瓈盆外起千鬟,路入空蒙紫翠间。 心远最便天宇迥,眼明偏见野云闲。 寒泉宰木留千载,清磬疎钟度两山。 我亦湘城三径在,湖边归去洗尘颜。
白话文翻译:
在玻璃般的盆地外,群山如千鬟耸立,道路穿行于朦胧的紫翠之间。 心境远离尘嚣,最适宜感受天空的辽阔,眼睛明亮时更能欣赏野云的悠闲。 寒冷的泉水和古老的树木见证了千年的历史,清脆的磬声和稀疏的钟声穿越两山之间。 我也有湘城的隐居之所,湖边归来时洗去尘世的容颜。
注释:
- 玻瓈:指玻璃,形容盆地清澈透明。
- 千鬟:比喻群山如女子发髻。
- 空蒙:朦胧不清的样子。
- 紫翠:指山色,紫中带绿。
- 天宇迥:天空辽阔。
- 野云闲:野外的云彩显得悠闲自在。
- 寒泉宰木:指寒冷的泉水和古老的树木。
- 清磬疎钟:清脆的磬声和稀疏的钟声。
- 湘城三径:指作者在湘城的隐居之所。
- 洗尘颜:洗去尘世的容颜,比喻净化心灵。
诗词背景: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歌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是他在游览道场山时所作,次韵沈国录的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道场山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玻瓈盆外起千鬟”一句,以女子发髻比喻群山,形象生动。“心远最便天宇迥,眼明偏见野云闲”则表达了作者超脱尘世的心境和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后两句通过对寒泉、古木、清磬、疏钟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体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诗。
诗词解析:
-
玻瓈盆外起千鬟,路入空蒙紫翠间。
- 解析:首句以玻璃般的盆地和群山如千鬟的形象,描绘了道场山的外貌。次句“路入空蒙紫翠间”则进一步描绘了道路穿行于朦胧的山色之中,营造了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氛围。
-
心远最便天宇迥,眼明偏见野云闲。
- 解析:这两句表达了作者超脱尘世的心境和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心远最便天宇迥”意味着心境远离尘嚣,最适宜感受天空的辽阔。“眼明偏见野云闲”则表达了作者在明亮的眼中更能欣赏野云的悠闲。
-
寒泉宰木留千载,清磬疎钟度两山。
- 解析:这两句通过对寒泉、古木、清磬、疏钟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寒泉和古木见证了千年的历史,清磬和疏钟的声音穿越两山之间,增添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
我亦湘城三径在,湖边归去洗尘颜。
- 解析: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我亦湘城三径在”意味着作者在湘城有隐居之所,“湖边归去洗尘颜”则表达了作者希望在湖边归来时洗去尘世的容颜,净化心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玻瓈盆外起千鬟”中,以女子发髻比喻群山。
- 拟人:如“眼明偏见野云闲”中,将野云拟人化,赋予其悠闲的特质。
- 对仗:如“寒泉宰木留千载,清磬疎钟度两山”中,寒泉与清磬,宰木与疏钟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通过对道场山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超脱尘世的心境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玻瓈盆外起千鬟:以女子发髻比喻群山,形象生动。
- 空蒙紫翠:描绘了朦胧的山色,紫中带绿。
- 天宇迥:天空辽阔,象征着作者超脱尘世的心境。
- 野云闲:野外的云彩显得悠闲自在,象征着宁静的生活。
- 寒泉宰木:寒冷的泉水和古老的树木,象征着历史的沉淀。
- 清磬疎钟:清脆的磬声和稀疏的钟声,象征着宁静悠远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玻瓈盆外起千鬟”中的“千鬟”比喻什么? A. 云彩 B. 群山 C. 树木 D. 泉水
-
诗中“心远最便天宇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对尘世的留恋 B. 对天空的向往 C. 对自然的恐惧 D. 对隐居的厌恶
-
诗中“我亦湘城三径在”中的“三径”指的是什么? A. 三条道路 B. 三个隐居之所 C. 三种植物 D. 三个朋友
答案:
- B. 群山
- B. 对天空的向往
- B. 三个隐居之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宁静和自然的美景。
诗词对比:
- 张栻的《游道场山次沈国录韵》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美景和隐居生活,但张栻的诗更多地表达了超脱尘世的心境,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山居的宁静和自然的美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诗歌,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包括张栻的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