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晴 张栻 〔宋代〕 昨日阴云满太空,眼前不见祝融峰。 晚来风卷都无迹,突兀还为紫翠重。
白话文翻译:
昨天整个天空布满了阴云,眼前看不到祝融峰的影子。 到了傍晚,风把云都吹散了,无影无踪,突然间,祝融峰又以紫翠色的重叠姿态出现在眼前。
注释:
- 祝融峰:位于湖南衡山,是衡山的主峰,也是南岳五岳之一。
- 突兀:突然出现的样子。
- 紫翠:形容山峰的颜色,紫中带绿。
诗词背景: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作多表现自然景色和哲理思考。这首诗描绘了天气由阴转晴的变化,以及祝融峰在云雾散去后突然显现的景象。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阴云密布和风卷云散后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诗中“昨日阴云满太空”描绘了阴沉的天气,而“晚来风卷都无迹”则突显了风的威力,使得云雾消散,视野突然开阔。最后一句“突兀还为紫翠重”以生动的色彩描绘了祝融峰的雄伟,紫翠色的山峰在云雾散去后显得格外醒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变化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 首句“昨日阴云满太空”,通过“满”字强调了阴云的厚重,营造出压抑的氛围。
- 次句“眼前不见祝融峰”,表达了因云雾遮挡而无法看到祝融峰的遗憾。
- 第三句“晚来风卷都无迹”,用“风卷”形象地描绘了风的力量,使得云雾消失无踪。
- 末句“突兀还为紫翠重”,以“突兀”形容祝融峰的突然出现,紫翠色的山峰在云雾散去后显得格外醒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阴云密布和风卷云散的对比,突出了自然界的变化。
- 拟人:“风卷都无迹”赋予风以人的行为特征,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变化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阴云:象征着压抑和不确定性。
- 风卷:象征着力量和变化。
- 紫翠:象征着生机和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祝融峰”位于哪座山? A. 泰山 B. 衡山 C. 华山 D. 嵩山
-
诗中“晚来风卷都无迹”描绘了什么景象? A. 阴云密布 B. 风卷云散 C. 山峰隐没 D. 天空晴朗
-
诗中“突兀还为紫翠重”中的“紫翠”形容的是什么? A. 天空 B. 云雾 C. 山峰 D. 风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同样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 苏轼的《题西林壁》: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叹。
诗词对比:
- 张栻的《晚晴》与杜甫的《望岳》:两者都描绘了山峰的雄伟,但张栻的诗更注重自然变化的美感,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主要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