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侍郎》

时间: 2025-01-22 14:28:08

几人同去谢宣城,未及酬恩隔死生。

唯有夜猿知客恨,峄阳溪路第三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刘侍郎
作者: 李端 〔唐代〕
几人同去谢宣城,未及酬恩隔死生。
唯有夜猿知客恨,峄阳溪路第三声。

白话文翻译:

几个人同去向宣城的刘侍郎致谢,但未能酬报他之间的恩情,已经隔着生死。唯有夜间的猿猴知道我对他的思念与怨恨,峄阳溪的路上传来第三声啼叫。

注释:

  • 几人:指的是和作者一起向刘侍郎致谢的人。
  • 谢宣城:这里的“宣城”是刘侍郎的官职或地名,表示对他的感谢。
  • 未及酬恩:意为没有机会回报他的恩情。
  • 隔死生:表示生死相隔,情感深重。
  • 夜猿:夜晚的猿猴,象征孤独的思念。
  • 知客恨:表示猿猴了解作者的思念与怨恨。
  • 峄阳溪路:指具体的地点,暗示回忆与感情的深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端,字志和,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李端的诗风以清新、明丽著称,善于表达深厚的情感及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端送别刘侍郎时,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与不舍之情,借助自然景物(如夜猿)反映内心的孤独和思念。

诗歌鉴赏:

《送刘侍郎》是一首情感真挚的送别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诗的开头“几人同去谢宣城”直接交代了送别的背景,显示出作者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然而,接下来的“未及酬恩隔死生”则流露出对友人恩情的感慨与无奈,生与死的距离不仅是物理上的,也是情感上的。

诗中“唯有夜猿知客恨”一句,以猿猴作为情感的寄托,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法回报的惆怅。猿猴在夜晚的啼叫,似乎在诉说着离别的苦楚。最后一句“峄阳溪路第三声”,通过地点的具体化,进一步增强了情感的深度与生动性,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条充满思念的溪路。

整首诗通过对夜猿的描写,巧妙地将作者的思念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展现了李端深刻的情感世界与高超的艺术手法。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几人同去谢宣城:开篇交代送别的场景,强调作者与多位友人的关系。
  2. 未及酬恩隔死生:表达感激未能回报的遗憾,生死之隔的情感重压。
  3. 唯有夜猿知客恨:夜猿成为情感的象征,暗示孤独和思念。
  4. 峄阳溪路第三声:用具体的地名和声音增强情感的传达,形成生动的意象。

修辞手法:

  • 拟人:夜猿被赋予了理解人类情感的能力,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体句式的对称性,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猿猴和溪水构成的意象,传达了孤独、思念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无法回报的无奈,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及离别的痛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猿:象征孤独和思念,代表诗人内心的情感。
  • 溪路:象征回忆的路径,暗示情感的流动与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几人同去谢宣城”指的是哪种情境?

    • A. 送别
    • B. 聚会
    • C. 旅行
    • D. 祭祀
  2. “未及酬恩隔死生”中的“隔死生”意味着什么?

    • A. 地理距离
    • B. 情感的隔阂
    • C. 时间的流逝
    • D. 物质的差距
  3. 诗中“夜猿”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思念
    • C. 友谊
    • D. 恨意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作品,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杜甫的《赠花卿》:同样表达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与送别的情感,风格上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