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友怀野寺旧居(一作答司空文明怀野寺旧居)》

时间: 2025-04-28 21:56:55

自嫌野性共人疏,忆向西林更结庐。

寄谢山阴许都讲,昨来频得远公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嫌野性共人疏,
忆向西林更结庐。
寄谢山阴许都讲,
昨来频得远公书。

白话文翻译:

我自觉性情粗犷,与人疏远,
回忆起在西林时更曾结庐。
特意感谢山阴的许都,给我讲解,
最近常常收到远公的书信。

注释:

  • 自嫌:自我嫌弃,觉得不如人。
  • 野性:指性情粗野。
  • 共人疏:与人交往疏远。
  • 忆向:回忆起曾经。
  • 西林:西边的山林,指诗人曾居住的地方。
  • 结庐:建造茅屋,隐居。
  • 寄谢:寄去感谢。
  • 山阴:指的是山阴地区,可能指的是某个地名。
  • 许都:许都,指的是某位朋友或学者的名字。
  • :讲解、谈论。
  • 远公:远公,可能是指一位远方的朋友或高人。

典故解析:

  • 西林:在古代诗词中,西林常被用作隐居地的象征,代表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 :古代文人常以居所之庐为隐居象征,表达对世俗生活的逃避。
  • 山阴:在古代,山阴常指代隐士或高人聚集之地,反映诗人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为主题,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李端隐居期间,反映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隐居生活的感慨,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忆友怀野寺旧居》是李端对自己隐居生活的反思,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乡愁与对友人的怀念。首句“自嫌野性共人疏”中,诗人自谦认为自己的性情粗野,与外界的交往变得疏远,这种孤独感引发了他对过往的回忆。接着,诗人忆起了自己在西林的隐居生活,那里有他曾经结庐的地方,充满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诗的后两句则转向对友人的感激,尤其是许都的教导和来自远公的书信,显示出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依赖。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友谊的回忆,营造了一种清幽而又感伤的氛围,体现了唐代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理想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自嫌野性共人疏:诗人自觉性情粗野,因而与他人交往疏远,流露出一丝孤独与自责。
  2. 忆向西林更结庐:回忆起自己在西林时的生活,强调了隐居的宁静和舒适。
  3. 寄谢山阴许都讲:感谢山阴的朋友许都,可能是指他对自己学识的传授。
  4. 昨来频得远公书:最近频繁收到来自远公的书信,表明与友人间的密切往来。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自嫌野性”和“忆向西林”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西林、庐等意象隐喻着诗人对自由、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怀念与对友谊的珍视,反映了他对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性:象征自然、粗犷的生活态度。
  • 西林:代表隐居、自然的环境。
  • :象征隐逸生活的理想。
  • 书信:象征友谊与交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端自觉的性情如何?

    • A. 温和
    • B. 粗野
    • C. 聪明
    • D. 细腻
  2. 诗中提到的“西林”是指什么?

    • A. 城市
    • B. 山林
    • C. 海洋
    • D. 河流
  3. 诗人最近收到了谁的书信?

    • A. 许都
    • B. 远公
    • C. 自己
    • D. 山阴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王维与李端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作品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端则更多地探讨了个人情感与友谊。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