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春游乐二首》
时间: 2025-04-29 03:46: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杂曲歌辞·春游乐二首
作者:李端
游童苏合带,倡女蒲葵扇。
初日映城时,相思忽相见。
褰裳踏露草,理鬓回花面。
薄暮不同归,留情此芳甸。
柘弹连钱马,银钩妥堕鬟。
采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
意合辞先露,心诚貌却闲。
明朝若相忆,云雨出巫山。
白话文翻译
一群游玩的孩子身上带着苏合香,伴随着持扇的女子在轻轻摇动蒲葵扇。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城池之时,偶然之间与思念的人相遇。
我掀起裙子走过露湿的草地,整理着头发回眸花容。
薄暮时分我们没有一起归去,情意缠绵在这芳香的田野。
柘枝弹奏着连钱马的乐声,银钩轻松地挂在发髻上。
在春天的陌上采桑,踏着草地在夕阳的余晖下。
心意相通的情感早已流露,诚挚的心情却显得从容闲适。
明天如果再想起你,愿云雨在巫山相聚。
注释
- 苏合带:一种香料,古时常用来制作香囊。
- 蒲葵扇:用蒲葵叶做的扇子,象征夏日的清凉。
- 相思:思念之情。
- 褰裳:掀起裙子,表示行动。
- 薄暮:傍晚的时分。
- 柘弹:柘枝弹奏的乐器。
- 连钱马:一种乐器,形状像钱币的马。
- 银钩:指发髻上装饰的银色钩饰。
- 采桑:采摘桑叶,古时与农妇日常活动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端,唐代诗人,生平信息较少,主要以乐府诗和描绘春游、田园生活而著称。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春天,描绘春游的场景,表现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男女之间的暗恋情愫,反映了唐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李端的《春游乐二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游的美好时光,流露出一种清新而甜美的情感。诗中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将游童、倡女、初日、露草、夕阳等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画面。诗的开头以“游童苏合带,倡女蒲葵扇”引入,鲜活地展现了游玩者的欢快和轻松,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相思忽相见”则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情感的细腻和复杂通过“褰裳踏露草,理鬓回花面”得以体现。在这里,诗人不仅描绘了游玩的场景,更通过描写与心上人相遇的瞬间,传达出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随着诗的推进,情感的深度逐渐加深。薄暮时分没有一起归去,留下的惆怅与不舍愈显浓厚。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是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更是对未来相思的期待。在结尾处“明朝若相忆,云雨出巫山”中,诗人化用巫山云雨的典故,表达了对明日相聚的美好期盼,使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与幻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游童苏合带:指游玩的孩子身上带着香气,象征清新自然。
- 倡女蒲葵扇:倡女手持蒲葵扇,显示夏日的轻松氛围。
- 初日映城时:初升的太阳照耀城市,营造出美丽的晨景。
- 相思忽相见:在这样的美好时刻与思念的人相遇,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褰裳踏露草:掀起裙子走过露水浸润的草地,表现出轻快的步伐。
- 理鬓回花面:整理头发的同时,回眸花容,展现出女子的美丽。
- 薄暮不同归:傍晚时分却没有一起归去,暗示情感的留恋。
- 留情此芳甸:在芳香的草地上留恋,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柘弹连钱马:柘枝弹奏乐器,增加了诗的音乐感。
- 银钩妥堕鬟:银钩装饰的发髻,突显女子的美丽。
- 采桑春陌上:在春天的路上采桑,描绘出生活的乐趣。
- 踏草夕阳间:夕阳下走过草地,体现出宁静的氛围。
- 意合辞先露:情意相通,早已流露在言辞之外。
- 心诚貌却闲:尽管心中诚挚,但外表显得从容。
- 明朝若相忆:若明日再相思,愿再次相聚。
- 云雨出巫山:借用巫山云雨的典故,表达未来的期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雨出巫山”,形象地表达情感的复杂和期待。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春游的美好与爱情的相思,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恋情的期盼,营造出一种清新而浪漫的氛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游:象征青春与活力。
- 相思:表现情感的深邃与缠绵。
- 露草:代表清晨的清新与自然。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美好回忆。
- 巫山云雨:典故象征着情感的期盼与浪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春游乐二首》的作者是? A. 白居易
B. 李端
C. 杜甫
D. 王维 -
“游童苏合带”中“苏合”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香料
C. 一种乐器
D. 一种食物 -
诗中提到的“薄暮不同归”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快
B. 惆怅
C. 失望
D. 安静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 王维
- 《春晓》 - 孟浩然
诗词对比:
- 李端的《春游乐二首》与王维的《山中问答》,前者偏重于春游的轻快与情感,后者则更关注自然的宁静与哲思。两者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了春天的多样性,表现出唐代诗歌的丰富内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技巧》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