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州吕倚承事年八十三读书作诗不已好收古今》
时间: 2025-01-10 22:02: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虔州吕倚承事年八十三读书作诗不已好收古今
白话文翻译:
虔州的吕倚在八十三岁时,仍然在读书作诗,热衷于收集古今的诗文。他借给我一卷古今书,我写下这首诗作为跋尾。扬雄已经老了,没有子嗣,而冯衍却遭遇不幸。我不认识孔方兄,但有灵照女(指的是灵秀的女子)。家里藏有古今的帖子,墨色深黑,映照在箱子上。饿了的时候,我只好在空案前,一字都不忍心去煮。我的肠胃空空如也,但五千卷书却支撑着我。吟唱的声音像蝉鸣时有时无,或许有时能形成句子。对长者而言,尊敬和德行早已成古老的事情。像我这样的老人有多少人呢?希望能有些年轻人来帮助我。
注释:
- 虔州:古地名,今赣州。
- 吕倚:诗中的人物,借书给作者。
- 扬雄: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因年老无子而感伤。
- 冯衍:指冯衍,古人名,可能暗指遭遇不幸之人。
- 孔方兄:古代钱币的别称,诗人以此表示自己对金钱的淡薄。
- 灵照女:传说中的女神,象征灵秀之女性。
- 墨色照箱筥:形容古书的墨迹深厚,书箱里装满古籍。
- 饥来据空案:形容饥饿时在空案前的孤独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受到后世广泛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轼晚年,他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依然热爱读书和作诗。诗中表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年华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苏轼对古今文化的珍视。
诗歌鉴赏:
苏轼的这首诗充满了对人生、对知识的深思。他以身边的吕倚作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读书的热爱,以及对老年生活的感慨。诗中提到的“扬雄老无子,冯衍终不遇”,不仅反映了对古代文人的同情,也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理解。诗人不再追求名利,而是将精神寄托于读书和创作中,显示出一种淡泊名利的高洁情怀。
苏轼用“饥来据空案,一字不堪煮”来形象地表现他的境遇,充满了无奈,暗示了饥饿不仅是生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他虽身处困境,却依旧吟诵,表明了对诗歌的执着与热爱。最后,他对长者的敬重和对年轻人的期待,传递出一种悠然自得的人生哲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作吕倚梦得承事:吕倚借给我一卷书。
- 借示古今书一轴作诗代跋尾:我以此书作诗作为跋尾。
- 扬雄老无子,冯衍终不遇:提及古人,感叹人生的无常。
- 不识孔方兄,但有灵照女:对金钱的不屑与对精神的追求。
- 家藏古今帖,墨色照箱筥:藏书丰富,令人欣喜。
- 饥来据空案,一字不堪煮:面临困境时的孤独感。
- 枯肠五千卷,磊落相撑拄:知识支撑着自己,尽管贫乏。
- 吟为蜩蛩声,时有岛可句:吟咏时的乐声,偶尔有灵感。
- 为语里长者,德齿敬已古:对长者的尊重与敬意。
- 如翁有几人,薄少可时助:希望年轻人能给予支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吟唱与蜩蛩声相提并论,形象生动。
- 对仗:如“饥来据空案,一字不堪煮”,工整有力。
- 拟人:赋予书籍以情感,表现了书籍的珍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长者的尊重与对年轻人的期待,反映了苏轼在晚年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象征知识与智慧。
- 饥饿:象征精神上的空虚。
- 长者:代表智慧与经验。
- 灵照女:象征理想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扬雄”是谁? A. 一位诗人
B. 一位历史人物
C. 一位哲学家
D. 一位画家 -
诗中提到的“孔方兄”指的是什么? A. 书籍
B. 钱
C. 酒
D. 食物 -
诗人对年轻人的期待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A. 经济支持
B. 精神支持
C. 身体支持
D. 学业支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苏轼与杜甫在描写个人境遇时,苏轼更注重内心的追求与精神的寄托,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与国事。两者同是诗坛巨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反映了各自的生平经历与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