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覆以铜盘承》

时间: 2025-01-23 05:41:09

鼎在耳二首人去山空鹤不归,丹亡鼎在世徒悲。

可怜九转功成后,却把飞升乞内芝。

琉璃击碎走金丹,无复神光发旧坛。

时有世人来舐鼎,俗随鸡犬事刘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鼎在耳二首人去山空鹤不归,
丹亡鼎在世徒悲。
可怜九转功成后,却把飞升乞内芝。
琉璃击碎走金丹,无复神光发旧坛。
时有世人来舐鼎,俗随鸡犬事刘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意在表达对往昔人事的怀念和对丹鼎(炼丹用具)的思考。鼎在耳边响起,然而人已离去,山中空寂,白鹤也不再归来。丹药已无,鼎在世上只剩悲伤。可怜我经过九次炼制后才成功,却只能乞求内丹的灵芝。琉璃被打碎,金丹不再闪耀,往日的神光已不复存在。时常有世人来舔舐鼎,俗世的琐事如鸡犬相随,皆为刘安的炼丹之事。

注释:

  • :古代用以烹饪和祭祀的器具,这里引申为炼丹的象征。
  • :指炼制的丹药,代表长生不死的追求。
  • 九转:指炼丹的过程,通常认为通过九次炼制才能成丹。
  • 飞升:指道教中修道成仙的过程。
  • 刘安:汉代的王子,以炼丹闻名,后被视作炼丹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他一生经历坎坷,因政治原因多次被贬,但其文学成就卓越,诗、词、文、书法皆有极高造诣。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晚年,他经历了无数的世事变迁,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愈加深刻。诗中表达了对炼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失落感,反映了他对生命、时间流逝的感悟。

诗歌鉴赏:

苏轼在这首诗中以炼丹为喻,深刻反映了人对于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开头两句“鼎在耳二首人去山空鹤不归”,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失去的感伤。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的繁华已成空,仿佛连那白鹤也不再归来,显现出一种孤寂之感。

“丹亡鼎在世徒悲”,这句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对失去理想的悲哀,丹药的消亡使得鼎的存在显得毫无意义。接下来的“可怜九转功成后,却把飞升乞内芝”,则暗示了经过辛苦努力最终却仅能乞求灵芝的无奈,这不仅是对理想的追寻,更是对现实的无情感叹。

后面的“琉璃击碎走金丹,无复神光发旧坛”,传达出一种失落感,昔日的辉煌已被击碎,昔日的神光也随之消逝,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更加感到惋惜。最后一句“时有世人来舐鼎,俗随鸡犬事刘安”,则通过对比,揭示了当今世人对炼丹的痴迷与庸俗,显示了苏轼对时代变迁的批判。

整首诗情感深邃,构思巧妙,通过炼丹这一主题,展现了个人与理想、时间与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鼎在耳二首人去山空鹤不归”:鼎的声音仿佛萦绕耳边,然而人已离去,山中空荡,白鹤也不再归来,传达出一种孤独和失落。
    • “丹亡鼎在世徒悲”:丹药已无,鼎在世上只剩悲伤,表明理想的破灭带来的痛苦。
    • “可怜九转功成后,却把飞升乞内芝”:经过多次努力后,却只能乞求灵芝,表现出对理想未达成的无奈。
    • “琉璃击碎走金丹,无复神光发旧坛”:琉璃的破碎象征着理想的破灭,昔日的光辉消失无踪。
    • “时有世人来舐鼎,俗随鸡犬事刘安”:世人对炼丹的执迷与庸俗,使得真正的理想变得不再重要。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人去山空”、“丹亡鼎在世”,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鼎和丹药象征着理想与追求,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失落,表达了人生的无奈与哲思。

意象分析:

  • :象征着追求与理想,代表炼丹的过程。
  • :象征着长生不死的追求,代表人们对理想的渴望。
  • 白鹤:象征着高洁与自由,反映出人对理想的向往。
  • 琉璃与金丹:象征着昔日的辉煌与理想的破灭,表达失落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鼎”主要象征什么?

    • A. 食物
    • B. 理想与追求
    • C. 财富
  2. “可怜九转功成后,却把飞升乞内芝”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骄傲
    • B. 失落与无奈
    • C. 喜悦
  3. 诗中提到的“刘安”是谁?

    • A. 一位文学家
    • B. 汉代的王子
    • C. 一位画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在对理想的追求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李白的作品更显豪放,苏轼则更为沉思细腻。两者都反映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但方式各异,李白倾向于直接表达豪情,而苏轼则更注重内心的感受与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选》
  • 《宋代文学史》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