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退之《孟郊墓铭》云:以昌其诗。举此问王定国,当昌其身耶,抑昌其诗也?来诗下语未契,作此答之》
时间: 2025-01-11 01:31: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韩退之《孟郊墓铭》
昌身如饱腹,饱尽还当饥。
昌诗如膏面,为人作容姿。
不如昌其气,郁郁老不衰。
虽云老不衰,劫坏安所之。
不如昌其志,志壹气自随。
养之塞天地,孟轲不吾欺。
人言魏勃勇,股栗向小儿。
何如鲁连子,谈笑却秦师。
慎勿怨谤谗,乃我得道资。
淤泥生莲花,粪壤出菌芝。
赖此善知识,使我枯生荑。
吾言岂须多,冷暖子自知。
白话文翻译
将身体的昌盛比作饱腹,吃饱了之后仍然感到饥饿;
将诗歌的昌盛比作脂膏,给别人带来美丽的容颜。
不如让气质昌盛,保持心中的郁郁葱葱,老而不衰。
即便说老而不衰,究竟能避开多少劫难呢?
不如让志向昌盛,志向坚定气息随之而来。
这种志向可以遍布天地,孟子不会欺骗我。
人们说魏勃勇敢,他的胆量如同小儿般颤栗。
何如鲁连子,轻松谈笑间就能击退秦军。
要谨慎对待诽谤与谗言,这其实是我获得道理的资助。
淤泥中能生出莲花,粪土里能出芝菌。
依赖这些善知识,帮助我在困境中生存。
我说的话并不多,冷暖自知便可。
注释
- 昌身:身体的昌盛,意指健康或者生活富足。
- 膏面:脂肪丰腴的面容,指美丽的外表。
- 郁郁:形容精神饱满、气质出众。
- 劫坏:指遭遇灾难或劫难。
- 志壹:坚定的志向。
- 孟轲:指孟子,古代儒家思想家,强调道德与志向。
- 魏勃:指魏勃,古代著名的勇士。
- 鲁连子:鲁连,指鲁国的勇士,历史上以智勇双全著称。
- 怨谤谗:指对谣言和诽谤的怨恨。
- 善知识:指能够教导、帮助自己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也有细腻之情,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
《孟郊墓铭》是苏轼在与友人王定国讨论诗歌创作时所写,表达了对身体、诗歌和志向的思考,借孟郊之名,探讨了人生命运与追求的关系。
诗歌鉴赏
此诗以“昌身”“昌诗”“昌气”“昌志”四个方面,深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追求。苏轼通过对比身体的富足与精神的充实,强调了内在气质和志向的重要性。诗中提及孟轲,体现了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同时也表达了对勇士的讽刺,表现出诗人对勇气与智慧的思考。
诗中使用了许多对比手法,表现出外在与内在的区别,如“昌身如饱腹”与“昌诗如膏面”,前者强调生理需求,后者则是对精神文化的追求。通过“淤泥生莲花,粪壤出菌芝”的比喻,诗人传达了即使处于逆境,也能寻找生存与成长的可能,鼓励人们珍惜善知识,坚定志向。
整首诗笔调洒脱,气韵深远,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昌身如饱腹:身体富足如同吃饱,但仍然感到饥饿,暗示对物质的渴求永无止境。
- 昌诗如膏面:诗歌如脂肪般美丽,强调诗的外在华美。
- 不如昌其气:内在气质比外在形式更为重要。
- 郁郁老不衰:内心的气质能使人老而不衰。
- 劫坏安所之:即使老而不衰,也难以避免外界的劫难。
- 不如昌其志:志向的培养更为重要。
- 志壹气自随:坚定的志向自然会伴随气质的提升。
- 养之塞天地:志向的培养可以充满天地。
- 孟轲不吾欺:借孟子的名言,强调志向的重要性。
- 人言魏勃勇:魏勃的勇气被称赞,但实际上可能并不如表面。
- 何如鲁连子:鲁连的智勇双全更为可贵。
- 慎勿怨谤谗:对待谣言应保持警惕,不应怨恨。
- 淤泥生莲花:逆境中也能开出美好事物。
- 赖此善知识:依靠有智慧的人帮助自己。
- 吾言岂须多:我说的并不多,重要的是你自己体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昌身如饱腹”,通过比喻强化内外之分。
- 对比:如“昌身”与“昌诗”,强调志向与物质的差异。
- 排比:将“昌气”“昌志”并列,强调内在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深刻思考,强调了内在气质与志向的重要性,反映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莲花:象征纯洁、美好,逆境中的成长。
- 菌芝:象征生机与希望,表达逆境中的智慧。
- 气:内在的气质与精神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昌身如饱腹”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身体健康
B. 物质追求
C. 精神追求
D. 知识追求 -
填空题:诗中提到“淤泥生__”,这意味着逆境中也能生长出美好的事物。
-
判断题:诗中强调志向的重要性。对还是错?
答案
- B
- 莲花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与李白的作品,苏轼更注重内心的修养与志向,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与个性的表达。两者在诗歌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但都体现了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参考资料
- 《苏轼全传》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