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征袍(同前)》

时间: 2025-02-04 17:14:44

抛练杵,傍窗纱。

巧翦征袍斗出花。

想见陇头长戍客,授衣时节也思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翦征袍》
抛练杵,傍窗纱。
巧翦征袍斗出花。
想见陇头长戍客,
授衣时节也思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在窗边轻巧地裁剪征袍,心中思念远方戍边的恋人,想象着他在授衣的时节也会想念家乡。诗中表达了对远方战士的思念和对家的牵挂。

注释

  • 抛练杵:指抛下用于纺织的杵,表示正在进行缝纫或裁剪工作。
  • 傍窗纱:窗纱旁边,指的是在光线透过纱窗的地方。
  • 巧翦征袍:巧妙地裁剪出战袍,表现了女子的手艺。
  • 斗出花:斗:形容花纹;指裁剪出的袍子上有花纹。
  • 陇头:指陇山,意指边境的戍守之地。
  • 长戍客:长期驻守的士兵。
  • 授衣时节:即换衣服的季节,通常是指秋冬之际,寓意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贺铸(约1090-1150),字之渔,号秋水,晚号缀锦山人,宋代词人,擅长小令与长调,风格清新,情感细腻。贺铸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浓厚的个人情感和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边疆战事频繁。诗人在安静的家庭环境中思念戍边的恋人,反映了士兵与家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诗歌鉴赏

《翦征袍》是一首充满思乡情的诗作。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女子在窗边静静地裁剪征袍,手中的动作轻巧而灵动,似乎在为远方的军人准备一件温暖的服装。这一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女子的巧手,也传递出一种温暖的关怀。

接下来的“想见陇头长戍客”一句,情感逐渐升温,诗人通过想象中的场景,表达了对戍边者的强烈思念。陇头作为边疆的象征,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离别的痛苦。诗中“授衣时节也思家”一句,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强调了无论身处何地,思念家乡的情感始终如影随形。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士兵与家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反映出战争带来的分离与思念。这种情感在古代诗词中常见,但贺铸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使得这首诗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抛练杵,傍窗纱。”:女子放下手中的纺织工具,专心致志地在窗边裁剪。
    • “巧翦征袍斗出花。”:她的手艺高超,裁剪出的袍子如同盛开的花朵,象征着美丽与温暖。
    • “想见陇头长戍客,”:表达了对远方士兵的思念,陇头暗示了边境的艰苦环境。
    • “授衣时节也思家。”:不仅是对士兵的思念,也是对家乡的深切挂念。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抛练杵,傍窗纱”,形成了和谐的节奏感。
    • 意象的运用,如窗纱、征袍,营造了温馨与思念的氛围。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表达了在动荡的社会中,人们对家乡与亲情的渴望。

意象分析

  • 窗纱:象征着生活的安静与温暖,同时也暗示着隔绝与思念。
  • 征袍:代表着士兵的身份与责任,也象征着对爱情的承诺与期待。
  • 长戍客:反映了士兵生活的艰苦与孤独,突显了思乡之情的深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抛练杵,傍窗纱”中的“练杵”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武器
    B. 纺织工具
    C. 裁剪工具

  2. 诗中提到的“陇头”象征什么? A. 家乡
    B. 战场边境
    C. 城市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亲人的思念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贺铸的《翦征袍》相比,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李白的作品更注重夜晚的孤独感,而贺铸则通过裁剪这一具体行为表现出对远方亲人的关怀与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贺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