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时间: 2025-01-27 04:06:49

碧玉阑干白玉人。

倚花吹叶忍黄昏。

萧郎一去又经春。

眉淡翠峰愁易聚,脸残红雨泪难匀。

纤腰减半缘罗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碧玉阑干白玉人。
倚花吹叶忍黄昏。
萧郎一去又经春。
眉淡翠峰愁易聚,
脸残红雨泪难匀。
纤腰减半缘罗裙。


白话文翻译:

在碧玉做的栏杆上,映衬着一位白玉般的女子。
她倚靠在花丛中,轻轻地吹拂着树叶,依依不舍地迎接黄昏。
自从那位萧郎离去,又经历了一个春天。
她的眉毛淡淡如青峰,愁苦的心情难以聚集,
她的脸上残留着红色的雨水,泪水难以抹平。
她那纤细的腰肢,似乎因着罗裙的缘故而减半。


注释:

字词注释:

  • 碧玉阑干:指用碧玉雕刻成的栏杆,象征精美与贵重。
  • 白玉人:比喻女子肤色如白玉般细腻。
  • 萧郎:指离去的男子,可能是她的爱人。
  • 易聚:容易聚集,这里指心情的愁苦情绪容易涌现。
  • 残红雨泪:形容女子因伤心而留下的泪水和妆容的残缺。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在描写男女情感时,常常会用到“离愁”这一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敦儒,宋代词人,字希真,号澄江,生于南宋徽州。其词风清丽,擅长描写细腻的情感,尤其擅长描写离愁别绪。

创作背景: 《浣溪沙》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文化繁荣的时代。诗人可能因个人经历或社会环境的影响,写下了这首表达离别与思念的词作。


诗歌鉴赏:

《浣溪沙》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离愁别绪的深切。开篇以“碧玉阑干白玉人”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象。在这里,朱敦儒通过色彩的对比,展现了女子的娇美与脆弱。

接下来的描写中,女子倚靠在花丛中,轻轻地吹拂着叶子,传达出一种依恋的情感,似乎在与春天的花草依依惜别。这种宁静的场景中却蕴含着深深的忧伤,一种对萧郎的思念在不断积聚。诗的后半部分,女子的眉淡如青峰,愁苦的情绪难以聚集,表现出她内心的复杂与无奈。而“脸残红雨泪”则生动地描绘了她因思念而流下的泪水,显示出情感的真挚与深沉。

整首词的意象交织,情感层次丰富,充分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与失去的深刻感悟。朱敦儒以其细腻的笔触与深情的表达,使得《浣溪沙》成为了宋代词中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碧玉阑干白玉人:描写女子的美丽,栏杆的颜色衬托出她的高雅。
  2. 倚花吹叶忍黄昏:体现了女子不舍的心情,黄昏象征着分别的时刻。
  3. 萧郎一去又经春:表明时间的流逝,春天的来临却无法弥补失去的情感。
  4. 眉淡翠峰愁易聚:女子的愁苦情绪就像眉毛的淡雅,容易显露。
  5. 脸残红雨泪难匀:泪水与妆容的残缺,反映了她的悲伤。
  6. 纤腰减半缘罗裙:通过对身体的描写,表现出对美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比作白玉,突显她的美丽。
  • 拟人:倚花吹叶,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碧玉阑干”“白玉人”,增强了词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全诗以离愁为主题,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怀念与无奈,情感深邃,意象丰富,令人感同身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玉:象征高贵、美丽。
  • 白玉:象征纯洁、细腻。
  • 黄昏:象征离别的时刻。
  • 春天:象征生命与希望,但在此时却带来思念的悲伤。
  • 泪水:象征情感的真实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碧玉阑干”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栏杆
    • C. 一种美人
  2. 女子在黄昏时忍不舍地做什么?

    • A. 拍照
    • B. 倚花吹叶
    • C. 唱歌
  3. 诗中“萧郎”指的是谁?

    • A. 女子的朋友
    • B. 女子的爱人
    • C. 诗人自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梦江南》

诗词对比: 《浣溪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有浓厚的离愁主题。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抒发,展现出女子的柔情与无奈。朱敦儒的词更注重景物的描写,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朱敦儒作品集
  • 《宋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