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淮河水流汨汨清,到县都无二里程。
兵后人家颇相得,采鱼屯种日为生。
白话文翻译:
淮河的水流淌得清澈而急促,从这里到县城的距离不过两里。经历了战乱后,人们在这里相互帮助,捕捞鱼虾,耕种土地,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
注释:
- 淮河:指淮河,流经安徽、江苏等地,重要的水系。
- 汨汨:形容水流急促的样子,潺潺作响的声音。
- 二里程:两里的距离,表示距离不远。
- 兵后:指战争结束后,兵士归去的时期。
- 人家:指家庭或居民。
- 颇相得:相互之间关系很好,能够和睦相处。
- 采鱼屯种:捕鱼和耕种,生活的主要方式。
- 日为生:以日常的劳动为生。
典故解析:
- 兵后:指历史上战争结束后,百姓的生活重建,常见于古诗词中描写战乱后人们的艰苦生活与重建希望。
- 淮河:古代重要的水道,连接南北,许多诗人常以此为写作题材,象征生计与自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广洋是明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作见长。其诗风简练,常关注民生与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淮河的清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表现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重建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淮河的清澈水流和周围人们的生活,展现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画面。诗的第一句“淮河水流汨汨清”,以生动的描写开启,清澈的河水仿佛在诉说着宁静与生机,给人一种清新之感。第二句“到县都无二里程”则通过简洁的距离描绘,暗示着自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生活在水边的人们与这条河流相伴相生。接下来的两句“兵后人家颇相得,采鱼屯种日为生”,则将焦点转向战争后的百姓生活,展现出他们在艰难中团结互助,通过捕鱼和耕种来维持生计。这不仅突显了人们的坚韧与生存智慧,也反映了诗人对和谐社会的美好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类生活的深情关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淮河的清澈流动,给人以生动的视觉和听觉感受。
- 第二句:强调距离的短暂,象征着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第三句:描绘人们在战争后相互帮助的情景,体现人际关系的温暖。
- 第四句:展现了人们通过劳动维持生计的画面,传达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
修辞手法:
- 比喻:水流的描写隐喻生命的流动与希望。
- 对仗:如“采鱼屯种”,形成呼应,增强了节奏感。
- 拟人:水流“汨汨”似乎在与人对话,赋予自然以生命。
-
主题思想:整首诗体现了在动荡社会中人们的坚韧与希望,表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存。
意象分析:
- 水流:象征生命与时间的流动,表达了自然的活力。
- 县城:代表社会生活的中心,与乡村形成对比,暗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捕鱼耕种:象征着勤劳与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人们的生活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河流是: A. 黄河
B. 淮河
C. 长江
D. 珠江 -
“兵后”指的是: A. 战争开始
B. 战争结束后
C. 战争中的生活
D. 战争前的准备 -
诗中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是: A. 贸易
B. 采鱼屯种
C. 养殖
D. 纺织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活的和谐。
- 杜甫的《春望》:反映战后的社会现实与人们的生活状态。
诗词对比:
- 汪广洋的《次清河县》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关注战乱后的生活,但汪的诗更关注自然与人和谐的生存状态,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