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十二首 其四》
时间: 2025-04-29 15:27: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十二首 其四
春梦枝头重唤觉,睡情又近黄昏。
绿阴如幄静当门。风擎罗扇艳,月傍玉钗温。
晓起冰肌和露拭,茜红褪后还存。
晚妆依旧点脂痕。几回携烛看,生恐再离魂。
白话文翻译:
在春梦中又被枝头的鸟鸣唤醒,睡意渐浓,夕阳西下。
门前绿荫如同帐幕般宁静,微风轻轻扇动着绫罗扇子,月光温柔地照在玉钗旁。
早晨起床,肌肤如冰般清凉,用露水轻轻拭去,妆容虽已褪去红艳却仍存。
晚妆依旧点缀着脂粉的痕迹。几次携带着烛光观看,生怕再度失去心魂。
注释:
- 春梦:指春天的梦境,常暗示柔美与情意。
- 枝头:树枝的顶端,象征生机与希望。
- 绿阴如幄:形容绿荫如同帐篷般遮蔽,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冰肌和露拭:形容肌肤如冰般洁白,使用露水拭去妆容。
- 茜红:指红色的妆容,后文提到的“褪后还存”意指虽已褪去但仍可见的粉色。
- 脂痕:指化妆的痕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慈铭(约1650-约1710),字子端,号莼山,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常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著称。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下文人对生活情感的细腻描绘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使得诗作充满生动的画面与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日黄昏时分的宁静与美好,诗人用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爱情的渴望。开头的“春梦”与“黄昏”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既甜蜜又忧愁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那种对爱人深情款款的思念。绿阴、微风、月光等自然意象的描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使得情感的表达更为生动。诗中“晓起冰肌”和“茜红褪后”的描写,凸显了女性的柔美与脆弱,展示了她在晨光中慵懒的状态,仿佛一切都在慢慢流逝。最后的“生恐再离魂”更是点明了对爱情的珍视与对失去的恐惧,整首诗在优雅中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梦枝头重唤觉:梦中被鸟鸣唤醒,暗示春日的生机。
- 睡情又近黄昏:随着黄昏的来临,睡意愈加浓厚。
- 绿阴如幄静当门:形容门前绿荫如同帐幕,静谧而美丽。
- 风擎罗扇艳:微风轻拂,绫罗扇子在手,展现出优雅的姿态。
- 月傍玉钗温:月光洒下,照在玉钗旁,增添了温暖的感觉。
- 晓起冰肌和露拭:早晨用露水拭去肌肤,形象生动。
- 茜红褪后还存:虽已褪去的妆容仍可见,表现出女性的细腻。
- 晚妆依旧点脂痕:晚妆依然点缀着,表明生活日常。
- 几回携烛看:多次点燃烛光,想要看清楚。
- 生恐再离魂:害怕再次失去心灵的寄托。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绿阴如幄”,形象生动。
- 拟人:如“风擎罗扇”,赋予风以灵性。
- 对仗:如“晓起冰肌”和“茜红褪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春日黄昏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与珍惜,同时流露出对失去的恐惧,情感细腻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梦:象征爱情与希望。
- 绿阴:代表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月光:象征柔和与温情。
- 露水:象征清晨的纯净与清新。
- 脂痕:象征女性的细腻与生活的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春梦”指的是什么?
A. 梦中景象
B. 春天的梦境
C. 诗人的幻觉
D. 秋天的思念 -
“绿阴如幄”中的“幄”指的是什么?
A. 帐篷
B. 树木
C. 遮阳伞
D. 窗帘 -
诗人对失去的恐惧是通过哪一句表现的?
A. 晓起冰肌
B. 生恐再离魂
C. 风擎罗扇
D. 晚妆依旧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临江仙》李清照
- 《钗头凤·世情薄》陆游
诗词对比: 对比李清照的《临江仙》与李慈铭的《临江仙》可以发现,两者均通过自然意象表达对爱情的感悟,但李清照更倾向于抒发女性的孤独与无奈,而李慈铭则更注重描绘生活的细腻与美好,展示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慈铭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元曲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