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东楼》

时间: 2025-01-26 00:54:26

秋城佳节共登台,楼阁萧森万壑哀。

野岸帆樯天际迥,夕阳烟树楚江来。

凭高不落青山帽,览胜遥怜紫菊杯。

笑倚天涯岁已暮,陆沈人事不须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登东楼
作者:钟昌 〔明代〕

秋城佳节共登台,
楼阁萧森万壑哀。
野岸帆樯天际迥,
夕阳烟树楚江来。
凭高不落青山帽,
览胜遥怜紫菊杯。
笑倚天涯岁已暮,
陆沈人事不须催。

白话文翻译:

在秋天的城市里,佳节来临,大家一同登上高楼。
楼阁间萧条的景色让人感到万分悲哀。
远处的河岸上,帆船的桅杆在天边显得那么遥远,
夕阳下,烟雾缭绕的树木映照着楚江的水面。
站在高处,头上不再有青山的遮挡,
而远望之处,只能怜惜那一杯紫菊酒。
我笑着倚靠在天边,岁月已然暮去,
人世间的繁华已然消沉,不必再催促了。

注释:

  • 佳节: 指重阳节,九月九日。
  • 萧森: 指树木的凋零,给人一种萧条的感觉。
  • 万壑哀: 形容山谷之间的悲凉气氛。
  • 帆樯: 船的桅杆。
  • 楚江: 指长江,楚地的江水。
  • 青山帽: 形容青山的轮廓像是头上的帽子。
  • 紫菊杯: 指盛放紫菊的杯子,寓意赏菊饮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钟昌是明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他的诗歌常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重阳节时节,正值秋季,诗人通过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时光的感慨。重阳节又是传统的登高节日,寓意着健康和长寿。

诗歌鉴赏:

《九日登东楼》是钟昌的一首描写重阳节的古诗。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与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秋天的城市,佳节的欢愉与高楼的萧索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孤寂与沉重的气氛。接着,诗人用“野岸帆樯天际迥”描绘了远方的美景,虽然美好,却显得遥不可及,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不可逆转。

“凭高不落青山帽”,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四周,似乎在思考自己的处境与未来,青山的轮廓仿佛在嘲讽岁月的流逝。紫菊作为重阳节的象征,既是赏菊的乐趣,也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最后,诗人笑对暮年的到来,表达了一种淡然的心态,强调对过往人事的释然,显示出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象描绘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时间与自然的深刻理解,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流逝时光的无奈与接受,形成了一种和谐而又复杂的情感层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城佳节共登台: 秋天的城市里,重阳佳节,大家一同登高。
  • 楼阁萧森万壑哀: 高楼间的景色显得萧条,令人感到悲哀。
  • 野岸帆樯天际迥: 远处的河岸上,船帆高耸,显得遥远。
  • 夕阳烟树楚江来: 夕阳映照下,烟雾缭绕的树木映衬着长江。
  • 凭高不落青山帽: 站在高处,见不到青山的轮廓。
  • 览胜遥怜紫菊杯: 远望美景,心中怜惜那一杯紫菊酒。
  • 笑倚天涯岁已暮: 轻松倚靠在天边,感慨岁月已晚。
  • 陆沈人事不须催: 对人世的繁华已沉寂不必再催促。

修辞手法:

  • 比喻: “青山帽”比喻青山的轮廓。
  • 对仗: “野岸帆樯”与“夕阳烟树”形成对仗,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 拟人: “笑倚天涯”赋予了诗人一种轻松的情感,仿佛在与天边对话。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短暂与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诗人通过重阳节的场景,表达了对岁月的思考与对人生的释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城: 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即将到来的寒冷。
  • 楼阁: 代表人们的情感寄托与思考的空间。
  • 帆樯: 船帆象征着人生的旅程与追求。
  • 夕阳: 代表着生命的终结与反思的时刻。
  • 紫菊: 象征重阳节的传统与对人生的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人生的思考
    • C. 对时光的珍惜
    • D. 以上皆是
  2. “野岸帆樯天际迥”中“天际”指的是:

    • A. 天空的边缘
    • B. 地平线
    • C. 远方
    • D. 以上皆是
  3. 诗中提到的佳节是指:

    • A. 春节
    • B. 中秋节
    • C. 重阳节
    • D. 端午节

答案:

  1. D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情景,但更多地强调了对国家和家国命运的思考,而钟昌的《九日登东楼》则更注重个人的内心感受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重阳节文化与诗词》

以上为对《九日登东楼》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