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游扬州》

时间: 2025-01-27 04:10:37

又向吴中作漫游,烟花三月下扬州。

瘦西湖畔丝丝柳,大运河边列列舟。

兵气尽,古城留。

风光迎我上层楼。

可怜廿四桥头水,依旧清波日夜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游扬州
作者: 朱帆 〔近代〕

又向吴中作漫游,
烟花三月下扬州。
瘦西湖畔丝丝柳,
大运河边列列舟。
兵气尽,古城留。
风光迎我上层楼。
可怜廿四桥头水,
依旧清波日夜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再次游览吴中(即扬州)时的情景。三月的烟花绽放,正是游览扬州的好时节。瘦西湖边,柳树轻轻摇曳,运河旁则有一只只船只停泊。战乱的气息已经散去,古城依然留存。美丽的风光让我登上高楼,令人怜惜的是廿四桥旁的水,依然是清澈的波浪,日夜流淌不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吴中:指的是长江下游的地区,尤其是扬州一带。
  • 烟花三月:指的是春天三月,烟花盛开的美好时节。
  • 瘦西湖:扬州著名的湖泊,以其优美的景色闻名。
  • 廿四桥:指的是扬州的一座著名桥梁,因其桥头水景而闻名。

典故解析:

  • 廿四桥:历史上,廿四桥是扬州著名的景点,因其美景被多位诗人歌颂,象征着扬州的繁华与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帆,近代诗人,生于清末,卒于民国,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感。他的作品常蕴含对历史的感怀和对美景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览扬州期间,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扬州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诗歌鉴赏:

朱帆的《鹧鸪天 游扬州》以其清新流畅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扬州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首句“又向吴中作漫游”开篇点明了游览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向往与情感。接下来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则描绘了春季的美好时光,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

“瘦西湖畔丝丝柳,大运河边列列舟”通过描绘瘦西湖和大运河的景象,展现了扬州独特的自然风光。柳树轻柔的姿态与船只的静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有生机勃勃的春意,又有宁静致远的气质。

“兵气尽,古城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战争的气息已经散去,古城的遗迹依然存在,令人怀念。最后两句“可怜廿四桥头水,依旧清波日夜流”则将情感推向高潮,廿四桥的水,象征着永恒与不变,虽经历了沧桑,却依然保持着清澈的本色,令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感动油然而生。

整首诗情景交融,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扬州的热爱与对历史的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又向吴中作漫游:再次前往吴中游览,表明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熟悉与喜爱。
  2. 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三月春天花开的景象。
  3. 瘦西湖畔丝丝柳:细致描写瘦西湖的柳树,展现春天的生机。
  4. 大运河边列列舟:运河边停泊着许多船只,构成一幅生动的水乡画面。
  5. 兵气尽,古城留:战争气息消散,只剩古老的城池,反映历史的沧桑。
  6. 风光迎我上层楼:美丽的风光引导诗人登高远眺,象征诗人的胸怀与志向。
  7. 可怜廿四桥头水:对廿四桥水景的怜惜与感慨,反映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8. 依旧清波日夜流:清澈的水流象征着永恒与不变,给人以安慰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美丽与烟花相提并论,形象生动。
  • 拟人:柳树轻轻摇曳,似乎在向诗人招手,增添了情感。
  • 对仗:如“瘦西湖畔丝丝柳,大运河边列列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扬州的热爱,对历史的思索,以及对自然美的珍惜,情感真挚而深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代表着希望与活力。
  • :象征柔美与生命的延续,春天的生机。
  • :象征人们的生活与出行,构成水乡的独特风貌。
  • 古城:代表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
  • 廿四桥:象征着美丽与浪漫,承载着许多传奇故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瘦西湖”位于哪个城市? A. 北京
    B. 扬州
    C. 南京

  2. “兵气尽,古城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什么情感? A. 失望
    B. 怀念
    C. 无所谓

  3. “可怜廿四桥头水”中的“可怜”是指什么? A. 对水的怜惜
    B. 对桥的怜惜
    C. 对柳的怜惜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历史的沧桑与自然景色,但更强调国事之忧,与朱帆的抒情风格形成对比。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与《鹧鸪天》都表现了自然之美,但前者更侧重于送别之情,而朱帆则更注重对扬州美景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2. 《诗经与唐诗》
  3. 《近现代诗人作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