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杨万里《初秋行圃》
落日无情最有情,
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却不声。
白话文翻译:
夕阳落下,虽然无情,却又是最有情的;
它催促着万树的蝉声在傍晚响起。
听到蝉鸣声仿佛就在咫尺之遥,却又难以寻觅;
走到旁边却又听不见它的声音。
注释:
- 落日:指日落,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 无情:此处指夕阳落下显得冷漠。
- 暮蝉:傍晚的蝉,代表秋天的气息。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 不声:听不到声音。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落日”与“蝉鸣”常常在古诗中被用来描绘秋天的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蝉鸣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视为秋天的特征,也寓含着一种孤独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宗和,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他的诗常常融入对生活的观察,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初秋行圃》写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文人们常常关注自然和生活的细微变化。杨万里在此诗中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初秋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感受。首句“落日无情最有情”反映了夕阳的双重性,虽然它在悄然无声地落下,却又催生了万物的变化,特别是蝉鸣。诗中对蝉鸣的细腻描绘,表现了秋天的寂静与哀愁。尤其是“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这两句表现了人对声音的渴望与无奈,仿佛蝉声在耳边,却又难以捕捉。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恰恰体现了秋天的特质:既有丰收的喜悦,又有即将逝去的忧伤。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传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反映了人们在自然变化中对时间的敏感,既有对生活的热爱,也隐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日无情最有情:夕阳虽然冷漠,但在它的落下中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 遍催万树暮蝉鸣:夕阳照耀下,树木被催促着发出蝉鸣,营造出一种浓厚的秋意。
- 听来咫尺无寻处:蝉鸣声在耳边响起,似乎近在咫尺,然而却又无法找到源头。
- 寻到旁边却不声:走近了却听不见蝉鸣,反映出一种对声音和感受的追寻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落日无情”将落日拟人化,赋予情感。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和节奏感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反复:蝉鸣的出现与消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敏感和热爱。通过对初秋的描绘,诗人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脆弱,唤起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深思。
意象分析: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蝉鸣:代表秋天的到来,传达孤独与忧伤的情感。
- 万树:象征自然界的繁茂与变化,体现生命的丰富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落日”代表什么? A. 幸福
B. 时间的流逝
C. 春天 -
“寻到旁边却不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失落与无奈
C. 兴奋 -
诗人在描绘蝉鸣时,给人留下了什么印象? A. 热闹
B. 寂静
C. 忙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描绘夏天的自然景象,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 《秋夕》(杜甫):表现了秋天的寂寞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与本诗对比,李白通过夜晚的宁静与古老的传说,表达对历史的思考,而杨万里则通过初秋的景象反映对生命的感慨。两者虽主题不同,但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