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年八兄读唐书感事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6:26: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叩马何人亦急装,延秋门外晚苍凉。
漏师遮莫憎回纥,召衅无端罢李纲。
此日西风寒翠盖,当时明月按霓裳。
可怜火照骊山夜,白发宫嫔殉上皇。
白话文翻译:
是谁在急忙为马装束,
在延秋门外感到晚秋的苍凉。
漏师不要再憎恨回纥,
召唤纷争不如罢去李纲。
今天西风寒冷吹拂着翠盖,
当年明月映照着霓裳。
可怜那火光照耀骊山的夜,
白发的宫嫔殉葬了上皇。
注释:
- 叩马:叩马,指敲打马匹,象征急切的准备。
- 延秋:延秋门,古代的门名,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漏师:漏师,指漏水的时间,形容时间的流逝。
- 回纥:古代的一个民族,常与唐朝有冲突。
- 李纲:唐朝官员,因政治原因被罢免。
- 翠盖:指华丽的车盖,象征着高贵的身份。
- 霓裳:霓裳羽衣,指华丽的舞裙,象征着美丽与欢乐。
- 骊山夜:骊山为唐代皇帝的陵墓,象征着悲哀和哀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瑞骏,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诗歌作品而知名,风格多以抒情见长,常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对唐代历史的回顾,感慨时局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诗中描绘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更是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唐朝辉煌与当下落寞的深切感慨。开头的“叩马何人亦急装”直接引入了一个紧张的场景,似乎在暗示着战乱与动荡,给人一种迫切的感觉。而“延秋门外晚苍凉”则渲染了整体的氛围,突显出一种无奈与凄凉。接下来的“漏师遮莫憎回纥”,则借鉴历史,呼应了唐朝与外族的冲突。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个人情感的抒发,“可怜火照骊山夜,白发宫嫔殉上皇”不仅描绘了骊山的夜景,更是通过宫嫔的白发与殉葬,传达出对曾经辉煌的怀念与对历史悲剧的哀悼。整首诗情感深邃,意境悠长,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体现了鲍瑞骏对历史的独到见解与敏锐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叩马何人亦急装:开篇提问,表明急迫的情境。
- 延秋门外晚苍凉:描绘外部环境,传达萧瑟的气氛。
- 漏师遮莫憎回纥:历史情境的回顾,反映对外族的复杂情感。
- 召衅无端罢李纲:提到政治斗争,暗示内外困扰。
- 此日西风寒翠盖:自然景象与人事的结合,表现孤独。
- 当时明月按霓裳:对比过去的辉煌,表现怀念。
- 可怜火照骊山夜:转向个人情感的抒发,描绘了哀伤。
- 白发宫嫔殉上皇:结尾强烈的情感,历史的悲剧与个人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翠盖”象征高贵的身份。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体现了对仗美。
- 拟人:自然景象与人事交融,赋予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对过往辉煌的怀念与对时局动荡的感慨,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强调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情感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象征急迫的行动与历史的动荡。
- 秋: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火:象征着温暖与悲哀的结合。
- 骊山:象征着历史的埋葬与记忆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白发宫嫔”指的是哪种情境?
- A. 个人的美丽
- B. 历史的悲哀
- C. 生活的快乐
- D. 战争的胜利
-
诗中“漏师”指的是什么?
- A. 战争
- B. 时间
- C. 自然
- D. 文化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生活的热爱
- B. 对历史的反思与感慨
- C. 对未来的期待
- D. 对个人的抱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长恨歌》
诗词对比: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是怀古,但情感更为豪迈,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