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未问兰因已》
时间: 2025-01-11 08:57: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定风波·未问兰因已 未问兰因已惘然,垂杨西北有情天。水月镜花终幻迹,赢得,半生魂梦与缠绵。户网游丝浑是罥,被池方锦岂无缘?为有相思能驻景,消领,逢春惆怅似当年。
白话文翻译:
还未询问兰花的因缘就已经感到迷茫,西北方向的垂杨似乎有着情感的天空。水中的月亮和镜中的花朵终究是虚幻的痕迹,但赢得了,半生的魂梦与缠绵。门户上的游丝似乎都是纠缠,被池中的方锦难道没有缘分?因为有相思能够留住景色,消磨领会,逢春时的惆怅如同当年。
注释:
- 兰因:指兰花的因缘,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情感。
- 惘然:感到迷茫或失落。
- 垂杨:垂柳,常用来象征离别或思念。
- 水月镜花:比喻虚幻不实的事物。
- 魂梦:指心灵深处的梦想或情感。
- 户网游丝:门户上的游丝,比喻纠缠不清的事物。
- 被池方锦:被池中的方锦,比喻美好的事物。
- 驻景:留住景色,比喻留住美好的记忆。
- 消领:消磨领会,指慢慢体会。
诗词背景: 作者况周颐是清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这首《定风波·未问兰因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迷茫与惆怅。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过往回忆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诗中“未问兰因已惘然”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迷茫。“垂杨西北有情天”则进一步以自然景物来象征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水月镜花终幻迹”一句,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虚幻性,而“半生魂梦与缠绵”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回忆的怀念。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过往回忆的怀念。
诗词解析:
- “未问兰因已惘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迷茫。
- “垂杨西北有情天”:以自然景物来象征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 “水月镜花终幻迹”: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虚幻性。
- “半生魂梦与缠绵”: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回忆的怀念。
- “户网游丝浑是罥”:比喻纠缠不清的事物。
- “被池方锦岂无缘”:比喻美好的事物。
- “为有相思能驻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记忆的留恋。
- “消领,逢春惆怅似当年”: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月镜花”比喻虚幻不实的事物。
- 拟人:如“垂杨西北有情天”将自然景物拟人化。
- 对仗:如“未问兰因已惘然”与“逢春惆怅似当年”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迷茫与惆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过往回忆的怀念。
意象分析:
- 兰因:美好的事物或情感。
- 垂杨:离别或思念的象征。
- 水月镜花:虚幻不实的事物。
- 魂梦:心灵深处的梦想或情感。
- 户网游丝:纠缠不清的事物。
- 被池方锦:美好的事物。
- 驻景:留住美好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水月镜花”比喻什么? A. 真实的事物 B. 虚幻不实的事物 C. 美好的事物 D. 纠缠不清的事物
-
诗中“垂杨西北有情天”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B. 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迷茫 C. 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D. 诗人对过往回忆的怀念
-
诗中“半生魂梦与缠绵”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B. 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迷茫 C. 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D. 诗人对过往回忆的怀念
答案:1. B 2. C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与况周颐的《定风波·未问兰因已》都是以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的作品,但苏轼的诗更多表现了豁达和超脱,而况周颐的诗则更多表现了迷茫和惆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诗选》
- 《况周颐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