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船只时閒锁,城孤日闭关。
惊心常有马,极目柰无山。
出路相传险,行囊愈觉悭。
归心风絮乱,无柰一身闲。
白话文翻译:
船只不时被锁在港口,孤单的城池在日落时分关闭了关口。
常常听到马蹄声让人心惊,但远望四周却没有山峦可见。
出路传闻险恶,行囊也愈加沉重。
归心似风中絮乱,不知该如何安放自己的身心。
注释:
- 閒锁:闲置的锁,指船只被暂时锁住,无法出航。
- 闭关:关门,关闭出入的通道。
- 惊心:心中感到惊骇,形容对外界的惊讶。
- 极目:放眼远望,向远处看。
- 柰:无奈,无法。
- 行囊:旅行时携带的包袱。
- 悭:节省,这里指感觉到负担。
- 归心:归家的心情,思乡之情。
- 风絮乱:像风中的絮状物一样,心情纷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履善,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抵抗蒙古入侵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忠诚,因而被后世尊崇为民族英雄。他的诗歌多抒发爱国情怀,反映了国家危难时刻的忠诚与坚持。
创作背景:
《即事》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危亡之际。文天祥处于战乱中,心中怀有强烈的归乡之情,但现实中却受到环境的限制,无法如愿以偿。诗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状的无奈。
诗歌鉴赏:
《即事》是一首充满悲怆感的诗,文天祥通过描绘身处困境的景象,鲜明地表现出他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对个人命运的沉思。开头两句“船只时閒锁,城孤日闭关”描写了他身处的环境,暗示了外界的封闭与内心的孤独。诗人用“惊心常有马”来表现外面的动荡,而“极目柰无山”则传达出心中无限的失落与无奈。接下来的两句“出路相传险,行囊愈觉悭”将归家的渴望与现实的重压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最后一句“归心风絮乱,无柰一身闲”则是全诗的高潮,表达了他心中对归乡的渴望与无奈,虽然身处闲暇,但心中却如风中的絮一般,四处飘荡,难以安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船只时閒锁:描绘诗人在港口被困的情景,暗示他无法离开。
- 城孤日闭关:孤立的城池在日落时分关闭,表现出孤独与封闭感。
- 惊心常有马:外界的动乱让人感到惊恐,暗示社会的不安。
- 极目柰无山:放眼远望却无山可见,象征着失去的希望与前方的迷茫。
- 出路相传险:关于逃脱的路径传闻险恶,暗示了局势的危机。
- 行囊愈觉悭:旅行的包袱愈加沉重,表达了心理与生理的双重负担。
- 归心风絮乱:归家的心情如同风中的絮,纷乱无序。
- 无柰一身闲:无奈之下,身体虽闲却心神不宁,体现出深切的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归心比作风中的絮,生动形象地传达了心情的纷乱。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讲究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 拟人:将心情与风中的絮相挂钩,使得情感更为细腻且富有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无尽思念,表现出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悲情与渴望。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展现了文天祥作为爱国诗人的责任与担当。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船只:象征着流动与自由,但此时却被锁定,暗示自由的丧失。
- 城:象征着孤立与封闭,反映出社会动荡中的人心惶惶。
- 马:象征着快速与动荡,暗示外部环境的不安。
- 山:象征着坚定与希望,缺乏山峦则意味着失去方向感。
- 行囊:象征着负担与责任,反映出内心的沉重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船只时閒锁”表达了怎样的情景?
- A. 船只在航行
- B. 船只被困
- C. 船只在修理
-
诗中“归心风絮乱”意在表达什么?
- A. 归心似箭
- B. 归心的烦乱
- C. 归心的平静
-
文天祥所处的时代是哪个朝代?
- A. 明代
- B. 宋代
- C. 唐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by 辛弃疾:同样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壮志。
- 《春望》by 杜甫:反映了在国家动乱中对故国的思念与忧伤。
诗词对比:
- 《即事》与《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动乱的感受与思乡之情。不同的是,《即事》更多地侧重于个人的孤独感,而《春望》则强调了对国家命运的沉重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相关诗词解析与背景介绍。
- 《宋代文学史》—文天祥及其作品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