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汶阳至郓》

时间: 2025-01-26 04:30:47

渺渺中原道,劳生叹百非。

风雨吹打人,泥泞飞上衣。

目力去天短,心事与时违。

夫子昔相鲁,侵疆自齐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汶阳至郓
渺渺中原道,劳生叹百非。
风雨吹打人,泥泞飞上衣。
目力去天短,心事与时违。
夫子昔相鲁,侵疆自齐归。


白话文翻译:

在渺茫的中原道路上,劳苦的一生让我感叹万千。
风雨打在身上,泥泞沾上了衣服。
我的视线向天望去,却觉得距离很短,心中的忧虑与时局相违背。
孔子曾经在鲁国治理,后来因为侵略的缘故从齐国归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渺渺:形容远而无边,模糊不清。
  • 劳生:辛苦生活。
  • 叹百非:感慨人生的种种不如意。
  • 侵疆:指侵略土地。
  • 自齐归:从齐国返回。

典故解析:

  • 夫子:指孔子,儒家创始人。他在鲁国担任官职,后因齐国侵略而返回鲁国,此处提及是为了引出历史背景与作者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宋瑞,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是抗元名将,因坚守南宋的抵抗斗争而著称。文天祥的诗歌风格多表达忠诚、爱国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自汶阳至郓》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动荡不安,元朝的侵略使得南宋面临灭亡的危机。诗中反映了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及对历史的思考。


诗歌鉴赏:

《自汶阳至郓》是一首充满了历史感和现实关怀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艰难行旅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苦短和时局动荡的深刻感慨。开头两句“渺渺中原道,劳生叹百非”不仅反映了旅行的艰辛,也寓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困惑。在风雨中行走,泥泞的衣物象征着生活的艰难和屈辱,诗人通过这种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压力。

接着,诗人用“目力去天短,心事与时违”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仿佛天际的距离也因为生活的重压而变得短小。最后一句提到孔子,既是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深刻反思。文天祥在这首诗中以个人的遭遇映射了整个民族的命运,情感深邃而真挚,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渺渺中原道:描绘出一条遥远的道路,暗示行旅的艰难与孤独。
  2. 劳生叹百非:表达了人生的辛劳与不如意,感慨万千。
  3. 风雨吹打人:描写了恶劣天气对人的影响,暗示生活的困境。
  4. 泥泞飞上衣:象征生活的污浊与艰辛,衣物被泥泞沾染。
  5. 目力去天短:视野被压抑,象征着希望的渺茫。
  6. 心事与时违:心中忧虑与现实的矛盾,体现出诗人的无奈。
  7. 夫子昔相鲁:提及孔子的历史身份,增加了诗的文化厚度。
  8. 侵疆自齐归:历史的回顾,暗示着社会的动荡与变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艰难的行旅比作人生的困境。
  • 对仗:如“目力去天短,心事与时违”,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风雨、泥泞似乎在主动地影响人,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着对人生苦短和社会动荡的感慨而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出一种悲壮和无奈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原:象征着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反映了历史的厚重。
  • 风雨:象征着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 泥泞:隐喻生活的艰辛和污浊,强调个人的处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夫子”指的是谁?

    • A. 孟子
    • B. 孔子
    • C. 荀子
  2. “渺渺中原道”中“渺渺”意思是?

    • A. 清晰
    • B. 幽暗
    • C. 模糊
  3.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无奈与忧虑
    • C. 愤怒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文天祥的《自汶阳至郓》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对国家的忧虑与伤感。两者在主题上都有对现实的感慨,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文天祥的诗更显悲壮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文天祥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