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钧玉吴台旧,
诛茅梁苑新。
位登华衮贵,
家似布衣贫。
直道高当世,
清风遗后人。
千秋寒照目,
竹帛不栖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祁国正献公的怀念和赞颂。诗中提到他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清白可贵,尽管身处高位却依然保持清贫的家境,秉持正道,留给后人清风正气。他的名声将历久弥新,历史的记录也不会受尘世的污秽影响。
注释:
- 钧玉:古代一种非常珍贵的玉石,用以形容珍贵的事物。
- 吴台:指的是国家的重大事务或政权之地。
- 茅梁苑:可能指代新建的园林或场所,象征新生。
- 华衮:华丽的衣服,象征高位或权贵。
- 布衣:指平民百姓,强调诗人对其贫困却高洁的生活的敬重。
- 直道:正直的道义,指高尚的品德。
- 千秋寒:千秋后,冷清的历史。
- 竹帛:古代书写材料,象征历史文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司马光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正直的品行而受到后人的推崇。
创作背景:
《祁国正献公挽歌三首》是司马光为祁国正献公而作的挽歌,表达了对其为国奉献和高洁品德的敬仰之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正直与清白是极为重要的品德,尤其是在权力中心的复杂政治环境中。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内容上则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正献公的高贵与清白。诗的开头通过“钧玉吴台旧”和“诛茅梁苑新”两句,展示了正献公的历史地位与新生的希望,暗示他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与持续影响力。接下来的“位登华衮贵,家似布衣贫”则强调了他尽管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度,体现了清白与正直的品德。
诗的后半部分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通过“直道高当世,清风遗后人”,强调在当世的道德标准中,正献公的品德是多么令人尊敬与仰慕。最后“千秋寒照目,竹帛不栖尘”则表达了诗人对正献公的怀念与敬仰,认为他的品德与名声将永存于后世,不会因尘世的喧嚣而被埋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钧玉吴台旧:旧时的权利与地位如同珍贵的玉石一般,暗示历史的积淀。
- 诛茅梁苑新:新建的园林象征着新的希望与生机。
- 位登华衮贵:身居高位,衣着华丽,表示其显赫的地位。
- 家似布衣贫:家庭却如平民般贫困,显示其谦逊的品质。
- 直道高当世:正直的道德在当世是极为珍贵的。
- 清风遗后人:留给后人的将是清白与高尚的风范。
- 千秋寒照目:千年后依旧能让人铭记。
- 竹帛不栖尘:历史文献不会被尘世的污浊所影响。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位登华衮贵,家似布衣贫”运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钧玉”和“竹帛”比喻权力与历史,增加了诗的意境。
- 反衬:通过对比高贵与贫困、历史与当下,突出人物的高尚品德。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歌颂正献公的高尚品德与正直精神,强调在权力的漩涡中保持清白与高尚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比,展现了真正的贵族精神不仅在于地位和财富,更在于对道德的坚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钧玉:象征珍贵与历史。
- 华衮:代表权力与地位。
- 布衣:象征谦逊与清贫。
- 竹帛:象征历史与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钧玉”象征什么? A. 普通的物品
B. 珍贵的地位
C. 贫困的生活 -
“位登华衮贵”表达了什么? A. 权力的象征
B. 贫穷的状态
C. 清白的品德 -
诗中提到的“直道”指的是什么? A. 直行的道路
B. 正直的道德
C. 冷清的环境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滕王阁序》王勃
诗词对比:
- 《滕王阁序》:同样是表达对历史的沉思与对人物的赞美,风格上更加豪放。
- 《登高》:通过个人的沉重感受,反映历史的厚重与人生的无奈,情感更加深沉。
参考资料:
- 司马光传记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 《资治通鉴》的历史影响与价值
- 宋代文学综述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