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贴子词·皇太后阁六首
作者: 司马光
玉漏声残金殿开,
乘舆清跸问安来。
尽将草木欣欣意,
同与新春人寿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透过金殿的门缝,传来滴答的漏水声,表明时间已晚。皇太后乘坐着华丽的车驾,前来问候百官,带着对春天的美好期盼。诗人将所有草木的欣欣向荣都寄托在这春天的美景中,和大家一起举杯庆祝新春,祝愿长寿。
注释
字词注释
- 玉漏:古代计时器,滴水声象征时间的流逝。
- 金殿:指皇宫或皇帝的寝宫。
- 乘舆:指皇帝或皇太后的车驾。
- 清跸:意指清静的车队,形容皇族的出行。
- 草木:指春天复苏的植物。
- 欣欣意:形容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样子。
- 人寿杯:庆祝长寿的酒杯。
典故解析
此诗可能受到了中国古代春季祭祀和庆祝的传统影响,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对君主的祝福之情。春天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古时常以春天来庆祝丰收和安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及诗人。他以《资治通鉴》闻名后世,主张实用主义和理性,反对权臣专政,提倡忠诚和正直的治国理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季,可能是为了庆祝某个重要节日或皇室的庆典,体现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皇室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春意为背景,展现了皇太后出行问安的场景,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息。第一句“玉漏声残金殿开”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来临,也暗示着时间在流逝,象征着岁月的无情。第二句“乘舆清跸问安来”,则通过皇太后的出行,表达了对国家政务的关心与重视。
接下来两句“尽将草木欣欣意,同与新春人寿杯”则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草木的生机勃勃与人们的欢庆相映成趣,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春日画面。诗中通过愉悦的情感和鲜明的意象,将春天的生机与人们的祝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富有韵律,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体现了古代诗歌的典雅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漏声残金殿开:这句通过“玉漏”象征时间的流逝,暗示着夜晚将尽,春天即将到来;“金殿”则指代皇宫,展示出庄严的气氛。
- 乘舆清跸问安来:描绘皇太后乘坐华丽车驾前来问候,表现出皇室的威仪与关心。
- 尽将草木欣欣意:表达了春天带来的生机,草木复苏,象征着万物的复苏与重生。
- 同与新春人寿杯:人们共同举杯庆祝,象征着对新春的美好祝愿与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玉漏声残”和“金殿开”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草木被赋予了“欣欣”的情感,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气息。
- 象征:春天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与皇太后的问安,表达了对国家、对君主的祝福与期盼,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春天勃勃生机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漏:象征时间的流逝。
- 金殿:象征权威与尊贵。
- 草木: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人寿杯:象征长寿与祝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玉漏”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古代计时器
C. 皇宫的装饰
D. 水的声音 -
诗中描绘的主要场景是什么? A. 皇太后出游
B. 春天的景象
C. 祭祀活动
D. 百官朝贺 -
“草木欣欣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生机与希望
C. 厌倦
D.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司马光的《春贴子词》都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但杜甫的诗歌更侧重于家国情怀与战乱中的哀愁,而司马光则是展现了宫廷的祥和与春日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三百首》
- 《诗经》与《楚辞》相关研究文章
- 《司马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