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安杂诗十首·灵山寺》

时间: 2025-04-27 18:30:01

神林兴尽谋早归,草间露裛行径微。

忽思灵山去不远,马首欲东还向西。

垂鞭纵辔寻山足,洛水逶迤过数曲。

渐闻林下飞泉鸣,未到已觉神骨清。

入门拂去衣上土,先爱娑罗阴满庭。

庭下双渠走清澈,罗縠成纹日光徹。

寒声淅沥入肝髓,乱影飘萧动毛发。

寺僧引我观泉源,堂乐周回百步宽。

碧颇梨色湛无度,想像必有虬龙蟠。

泉南高山名凤翅,宛转包泉张远势。

岸旁修竹逾万竿,飒飒长含风雨气。

寺门下望情豁然,桑柘纷披满一川。

嵩高女几列左右,王屋大行来掌前。

昔为孔氏悬泉庄,岩洞犹存荆棘荒。

到今其下多怪石,熊蹲豹护争轩昂。

嗟予归来苦不早,汩没朝市行欲老。

扪萝蹑屣须数游,筋力支离难自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神林兴尽谋早归,草间露裛行径微。
忽思灵山去不远,马首欲东还向西。
垂鞭纵辔寻山足,洛水逶迤过数曲。
渐闻林下飞泉鸣,未到已觉神骨清。
入门拂去衣上土,先爱娑罗阴满庭。
庭下双渠走清澈,罗縠成纹日光徹。
寒声淅沥入肝髓,乱影飘萧动毛发。
寺僧引我观泉源,堂乐周回百步宽。
碧颇梨色湛无度,想像必有虬龙蟠。
泉南高山名凤翅,宛转包泉张远势。
岸旁修竹逾万竿,飒飒长含风雨气。
寺门下望情豁然,桑柘纷披满一川。
嵩高女几列左右,王屋大行来掌前。
昔为孔氏悬泉庄,岩洞犹存荆棘荒。
到今其下多怪石,熊蹲豹护争轩昂。
嗟予归来苦不早,汩没朝市行欲老。
扪萝蹑屣须数游,筋力支离难自保。

白话文翻译:

神林的兴致已尽,打算早些回去,
在草间露水湿润的小路上行走。
忽然想到灵山离这里不远,
马头本想向东,却又向西走。
放下鞭子,放松缰绳寻找山脚,
洛水蜿蜒而过,曲曲折折。
渐渐听到林下飞泉的鸣响,
未到那里,心灵已觉清爽。
走进寺门,拂去身上的尘土,
首先喜爱的是庭院里满满的娑罗树阴。
庭下双渠流淌清澈,
阳光透过罗帛般的水纹。
寒声淅沥渗入肝髓,
乱影飘萧动人心弦。
寺僧引我去看泉源,
堂内音乐环绕,百步之宽。
泉水碧透得像梨一般,
想象中必有虬龙蟠伏。
泉南高山名为凤翅,
宛转环绕泉水,展现远方的气势。
岸边修竹如万竿高立,
飒飒声中含着风雨的气息。
从寺门下望去,心情豁然开朗,
桑柘树的阴影洒满一川。
嵩高的山女在左右列队,
王屋的庙宇在前方高大。
昔日是孔氏家族的悬泉庄,
岩洞还留存着荆棘的荒凉。
如今其下多怪石,
熊蹲豹护争相昂扬。
唉,我回来的时候真不早,
被朝市的喧嚣冲淡了岁月的流逝。
攀萝涉水只想游玩,
筋骨已衰难以自保。

注释:

  • 神林: 指神秘而幽静的林地。
  • 露裛: 指草间的露水。
  • 娑罗: 一种树,常用于寺院旁。
  • 泉源: 指泉水的源头。
  • 虬龙: 传说中的龙,形态蜿蜒。
  • 嵩高: 嵩山的高峰。
  • 王屋: 指王屋山,古代名山之一。
  • 孔氏悬泉庄: 孔子的家族曾在此地居住,指古代名门望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他以编纂《资治通鉴》而著称,反映了他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和对历史的思考。司马光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及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灵山寺》创作于他出游时,表现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及对人生哲理的思索。诗中描绘了灵山寺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事的感慨。

诗歌鉴赏:

《灵山寺》是司马光一首描写自然美与寺庙风光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灵山寺的宁静与优雅,寄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神林兴尽谋早归”开篇即点出了诗人游玩的疲惫与归心似箭,紧接着通过草间露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随着诗的深入,诗人描绘了临近灵山寺的种种景象,诸如飞泉、竹林、清流等,逐步引导读者走入一个恬静而美丽的境地。

诗中穿插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尤其在描写泉水的部分,诗人通过“寒声淅沥入肝髓”的细腻描写,表现出泉水的清冽与对人心灵的洗涤,仿佛使人忘却尘世的烦恼。最后两句则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遗憾,感叹自己无法早些归隐于此,显示出一种人生无常的哲理。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思,既有对山水的描写,也蕴含了对生命的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神林兴尽谋早归: 描述诗人游玩至此,已感到兴致减退,打算早些回去。
  2. 草间露裛行径微: 形容在草间露水的湿润环境中,小心翼翼地行走。
  3. 忽思灵山去不远: 忽然想到灵山其实离这里不远。
  4. 马首欲东还向西: 马头本想向东,却又调转向西,暗示诗人的心境。
  5. 垂鞭纵辔寻山足: 放下鞭子,放松缰绳,寻找山的脚下。
  6. 洛水逶迤过数曲: 洛水蜿蜒而过,描绘出水流的曲折。
  7. 渐闻林下飞泉鸣: 渐渐听到林中飞泉的鸣响。
  8. 未到已觉神骨清: 虽然未到那儿,已感到心灵清爽。
  9. 入门拂去衣上土: 进入寺门,拂去身上的尘土。
  10. 先爱娑罗阴满庭: 先是对庭院中满是娑罗树阴的喜爱。

修辞手法:

  • 比喻: “寒声淅沥入肝髓”,将泉水的声音比作入肝髓,生动形象。
  • 对仗: “双渠走清澈,罗縠成纹日光徹”,上下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 拟人: “乱影飘萧动毛发”,形象地表现出影子的飘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灵山寺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传达了对人生短暂、时间流逝的感慨,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山: 象征着清净与宁静,代表着归隐的理想。
  • 泉水: 表现出生命的源泉,象征着纯净与清新。
  • 修竹: 代表坚韧与傲立,象征着品德的高洁。
  • 桑柘: 象征着乡土的亲切与生活的安宁。
  • 怪石: 代表着岁月的沧桑与自然的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神林”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处幽静的地方
    • C. 一种心情
  2. 诗人想要早回的原因是什么?

    • A. 兴致已尽
    • B. 天气不好
    • C. 人生的烦恼
  3. “寒声淅沥入肝髓”用来形容什么?

    • A. 泉水的声音
    • B. 风的声音
    • C. 雨的声音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by 王维
  • 《早发白帝城》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 也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但更注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通过朝霞与江水的描写,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与人生的豪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古诗词研究期刊文章

相关诗句

神林兴尽谋早归,草间露裛行径微。下一句是什么

忽思灵山去不远,马首欲东还向西。上一句是什么

忽思灵山去不远,马首欲东还向西。下一句是什么

垂鞭纵辔寻山足,洛水逶迤过数曲。上一句是什么

垂鞭纵辔寻山足,洛水逶迤过数曲。下一句是什么

渐闻林下飞泉鸣,未到已觉神骨清。上一句是什么

渐闻林下飞泉鸣,未到已觉神骨清。下一句是什么

入门拂去衣上土,先爱娑罗阴满庭。上一句是什么

入门拂去衣上土,先爱娑罗阴满庭。下一句是什么

庭下双渠走清澈,罗縠成纹日光徹。上一句是什么

庭下双渠走清澈,罗縠成纹日光徹。下一句是什么

寒声淅沥入肝髓,乱影飘萧动毛发。上一句是什么

寒声淅沥入肝髓,乱影飘萧动毛发。下一句是什么

寺僧引我观泉源,堂乐周回百步宽。上一句是什么

寺僧引我观泉源,堂乐周回百步宽。下一句是什么

碧颇梨色湛无度,想像必有虬龙蟠。上一句是什么

碧颇梨色湛无度,想像必有虬龙蟠。下一句是什么

泉南高山名凤翅,宛转包泉张远势。上一句是什么

神林兴尽谋早归,下一句是什么

草间露裛行径微。上一句是什么

草间露裛行径微。下一句是什么

忽思灵山去不远,上一句是什么

忽思灵山去不远,下一句是什么

马首欲东还向西。上一句是什么

马首欲东还向西。下一句是什么

垂鞭纵辔寻山足,上一句是什么

垂鞭纵辔寻山足,下一句是什么

洛水逶迤过数曲。上一句是什么

洛水逶迤过数曲。下一句是什么

渐闻林下飞泉鸣,上一句是什么

渐闻林下飞泉鸣,下一句是什么

未到已觉神骨清。上一句是什么

未到已觉神骨清。下一句是什么

入门拂去衣上土,上一句是什么

入门拂去衣上土,下一句是什么

先爱娑罗阴满庭。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