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疏钟渡水来,素月依林上。烟火认茅庐,故倚船篷望。
白话文翻译:
疏落的钟声从水面传来,皎洁的月亮高挂在树林之上。烟火的光亮让我认出了那座茅草屋,我倚着船篷向远处眺望。
注释:
- 疏钟:稀疏的钟声,形容钟声传来时的清脆而遥远。
- 渡水:指渡过水面,强调夜归的情景。
- 素月:洁白的月亮,形容月光明亮。
- 依林上:高悬在树林之上,描绘了月亮的位置。
- 烟火:指升起的炊烟,通常是人家做饭的迹象。
- 茅庐:用茅草搭建的房屋,象征着乡村的生活。
- 故倚:怀旧地倚靠,表达对过去的回忆。
- 船篷:船上的篷布,诗人倚靠在船上的篷布上,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状态。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的典故,但它反映了宋代士人对乡土的依恋与对自然的细腻感受,符合陆游一贯的风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他一生致力于国家的复兴,作品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个人理想的追求。陆游的诗风多变,既有豪放的气概,也有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陆游晚年,他在经历了战争与动荡后,愈加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与故乡的情景,诗中表现了他对乡土的眷恋和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夜归》是一首反映诗人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交融的作品。全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展现了一种淡淡的乡愁与归属感。开头的“疏钟渡水来”不仅描绘了夜晚的意境,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归家的急切心情。接下来的“素月依林上”则营造出一个静谧而美丽的月夜场景,月光洒落在树林上,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诗中“烟火认茅庐”一句,表现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烟火的升起不仅是日常生活的象征,也传达出一种温暖和归属的情感。最后一句“故倚船篷望”则将诗人置于一个静谧的舟中,既有对远方的眺望,也有对岁月的沉思和对故乡的深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传达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深刻而动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疏钟渡水来:钟声从远处的水面传来,给人一种遥远和孤独的感觉。
- 素月依林上:明亮的月亮高悬在树林上,象征着宁静和自然的美丽。
- 烟火认茅庐:看见升起的烟火,认出了自己的家,表现出对故乡的亲切感。
- 故倚船篷望:诗人在船上倚靠着篷布,向远方眺望,展现出一种悠闲与沉思。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素月”比作洁白的事物,强调月光的清亮。
- 对仗:诗句结构匀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钟声、月亮、烟火等,形成了宁静而温暖的画面。
-
主题思想: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人生哲思。
意象分析:
- 疏钟:象征着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 素月:象征着宁静、纯洁的自然美。
- 烟火:代表着生活的温暖与人情的温馨。
- 茅庐:象征着乡土的归属感与质朴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素月”指的是: A. 皎洁的月亮
B. 朦胧的月光
C. 暗淡的月影 -
诗中提到的“烟火”象征什么? A. 战争的硝烟
B. 日常生活的温暖
C. 远方的思念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国家的忧虑
B. 对故乡的眷恋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C. 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陆游的《夜归》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描写和对乡土的眷恋,但陆游的诗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流露,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