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 烛花》

时间: 2025-02-04 15:34:33

初如金粟一丝悬。

渐似玉芝鲜。

风吹忽变芙蓉朵,喜心小,不作青烟。

春色泥人,殷勤并蒂,膏火莫相煎。

难明不必恨秋天。

自有夜光妍。

泪珠滴滴成红豆,欲穿起、寄与婵娟。

山路远长,因君报喜,泣尽复嫣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如金粟一丝悬。渐似玉芝鲜。
风吹忽变芙蓉朵,喜心小,不作青烟。
春色泥人,殷勤并蒂,膏火莫相煎。
难明不必恨秋天。自有夜光妍。
泪珠滴滴成红豆,欲穿起寄与婵娟。
山路远长,因君报喜,泣尽复嫣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开头像一丝金色的粟米懸挂在枝头,渐渐地又似鲜嫩的玉芝。
风一吹,忽然变成了芙蓉花的模样,心中虽有些欢喜,却不愿意化作青烟飘散。
春天的泥人儿,热情地盛开着并蒂花,但别让烤火的火焰相煎相斗。
难以理解的事情不必怨恨秋天,夜里的光辉自会显得妍丽。
泪珠一滴一滴地变成红豆,想要穿过它们寄给那位嫦娥。
山路漫长,为了你传达喜讯,泪水流尽后再次露出笑颜。

注释

  • 金粟:指的是金色的谷粒,象征着丰收、美好。
  • 玉芝:比喻美好的植物,象征清新、高洁。
  • 芙蓉:即荷花,象征美丽和纯洁。
  • 青烟:比喻轻浮和不可捉摸的东西。
  • 春色泥人:用泥土制成的春天的玩具,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并蒂:指的是两朵花长在同一根茎上,象征着美好的缘分。
  • 夜光妍:夜晚的光辉美丽。
  • 红豆:常用来象征相思,寓意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屈大均是明代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之作,又有细腻之作,深受当时文人推崇。

创作背景:这首《一丛花 烛花》创作于屈大均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也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思念。

诗歌鉴赏

《一丛花 烛花》是一首描绘自然美与人情感的诗,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示了花的变化,象征着人生的复杂和多样。开头的“金粟”与“玉芝”既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又暗含着生命的珍贵。随后的“芙蓉朵”则将这种生机与美丽进一步升华。诗中反复提及的“泪珠”和“红豆”,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思念,更是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作者通过这些意象的交替,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波动的世界。

诗的后半部分,表现了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与祝福,山路的远长象征着爱情的距离与艰辛,但“因君报喜”又传达了希望与期待。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中,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坚定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初如金粟一丝悬:开头以金粟比喻事物的珍贵和稀有。
    • 渐似玉芝鲜:转折到玉芝,表现出事物的生动和美丽。
    • 风吹忽变芙蓉朵:风的轻吹使花朵绽放,象征着生命的变化。
    • 喜心小,不作青烟:内心虽有欢喜,却不愿轻易消逝。
    • 春色泥人,殷勤并蒂:春天的玩具和美好的缘分,表现出对生活的热情。
    • 膏火莫相煎:警示不要让美好的事物相互伤害。
    • 难明不必恨秋天:对无法理解的事物保持宽容。
    • 自有夜光妍:相信夜晚的美丽会自显。
    • 泪珠滴滴成红豆:象征思念和相思之情。
    • 欲穿起寄与婵娟:希望把思念寄托给远方的爱人。
    • 山路远长,因君报喜:表达对远方恋人的祝福与思念。
    • 泣尽复嫣然:泪水流尽后,依旧保持笑颜,体现出坚强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朵与金粟、玉芝等进行比较,增强视觉感受。
    • 拟人:赋予自然物以人的情感,增加诗歌的生动性。
    • 对仗:如“殷勤并蒂,膏火莫相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情感,探讨了生命的变化、爱情的渴望与思念,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 金粟:象征着珍贵与丰收。
  • 玉芝:代表高洁与美好。
  • 芙蓉:象征美丽与纯洁。
  • 泪珠:象征思念与感伤。
  • 红豆:常用来代表相思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金粟”象征什么?

    • A. 丰收
    • B. 悲伤
    • C. 孤独
    • D. 空虚
  2. “泪珠滴滴成红豆”中的“红豆”象征着?

    • A. 友情
    • B. 财富
    • C. 思念
    • D. 快乐
  3.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绝望
    • B. 愉悦
    • C. 思念
    • D. 哀伤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屈大均的《一丛花 烛花》更为细腻,注重对情感的描绘,而李白则更加豪放,表达对人生的洒脱。两首诗在主题上都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表现形式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屈大均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古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