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绝句》

时间: 2025-01-11 11:08:11

沙砾当途太不平,劳薪顽铁日交争。

车箱颠似箕中粟,愁听隆隆乱石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外绝句 林则徐 〔清代〕 沙砾当途太不平,劳薪顽铁日交争。车箱颠似箕中粟,愁听隆隆乱石声。

白话文翻译:

沙砾铺满道路,非常不平坦,劳作的木柴与顽固的铁器日日交锋。车厢颠簸得像簸箕中的谷粒,令人忧愁地听着隆隆的乱石声。

注释:

  • 沙砾:小石子,这里指道路上的碎石。
  • 当途:在路上,指道路。
  • 劳薪:劳作的木柴,比喻辛勤工作的人。
  • 顽铁:坚硬的铁器,比喻难以改变的事物或人。
  • 车箱:车厢。
  • 箕中粟:簸箕中的谷粒,形容颠簸。
  • 隆隆:形容声音大而沉闷。
  • 乱石声:石头碰撞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号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他以禁烟和抵抗英国侵略而闻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者和改革家。林则徐的诗作多反映其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林则徐在塞外任职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在艰苦环境中的生活体验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诗中通过对道路颠簸和乱石声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在边疆的艰辛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塞外道路的颠簸和乱石声,表达了作者在边疆的艰辛体验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诗中“沙砾当途太不平”一句,直接描绘了道路的崎岖,而“劳薪顽铁日交争”则隐喻了作者与困难环境的斗争。后两句“车箱颠似箕中粟,愁听隆隆乱石声”更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声音描写,加深了读者对作者心境的理解。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林则徐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沙砾当途太不平”:直接描绘了塞外道路的崎岖不平,沙砾遍布,行走困难。
  • “劳薪顽铁日交争”:用劳作的木柴与顽固的铁器比喻作者与困难环境的斗争,日日交锋,不易克服。
  • “车箱颠似箕中粟”:通过车厢颠簸如簸箕中的谷粒,形象地描述了旅途的颠簸和不安。
  • “愁听隆隆乱石声”:以隆隆的乱石声表达了对这种环境的忧虑和不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车箱颠似箕中粟”,将车厢的颠簸比作簸箕中的谷粒,形象生动。
  • 拟人:如“劳薪顽铁日交争”,将劳作的木柴和顽固的铁器拟人化,赋予它们斗争的特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作者在塞外的艰辛体验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道路的颠簸和乱石声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在边疆的艰苦生活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

意象分析:

  • 沙砾:象征着艰难的环境。
  • 劳薪顽铁:象征着与困难的斗争。
  • 车箱颠簸:象征着旅途的不安和颠簸。
  • 隆隆乱石声:象征着环境的嘈杂和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沙砾当途太不平”描绘了什么? A. 道路的崎岖 B. 沙尘暴 C. 战争 D. 丰收 答案:A

  2. “劳薪顽铁日交争”中的“劳薪”和“顽铁”分别比喻什么? A. 辛勤工作的人和难以改变的事物 B. 木柴和铁器 C. 士兵和武器 D. 农民和土地 答案:A

  3. “车箱颠似箕中粟”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A

  4. 诗的最后一句“愁听隆隆乱石声”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平静 C. 忧虑 D. 惊讶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林则徐的其他边塞诗,如《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 其他清代诗人的边塞诗,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诗词对比:

  • 林则徐的《塞外绝句》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都反映了诗人在边疆的艰辛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林则徐的诗更侧重于个人体验,而龚自珍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林则徐全集》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
  • 《清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