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定空寺赏梅)》

时间: 2025-02-04 16:58:04

蕊珠宫里三千女。

滴粉为春尘不住。

月华冷处欲迎人,七里香风生满路。

一枝谁寄长安去。

想得韶光能几许。

醉翁满眼玉玲珑,直到烟空云尽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定空寺赏梅)
作者: 毛滂 〔宋代〕

蕊珠宫里三千女。
滴粉为春尘不住。
月华冷处欲迎人,
七里香风生满路。
一枝谁寄长安去。
想得韶光能几许。
醉翁满眼玉玲珑,
直到烟空云尽处。


白话文翻译:

在蕊珠宫里住着三千位美丽的女子。
她们的妆粉犹如春天的尘埃,不停地飘落。
月光映照在寒冷的地方,似乎在等待游人,
七里之外的香风,满路飘散着花香。
一枝梅花,谁能寄到长安去呢?
我想,春光能有多少时日呢?
醉酒的老人,眼里满是玉石般的玲珑,
直到烟雾散尽,云彩消失的地方。


注释:

  • 蕊珠宫:传说中的仙女居所,象征着美丽与柔情。
  • 滴粉:指女子妆容中用的粉彩,形容春天的气息弥漫。
  • 月华:月光,象征宁静和清幽。
  • 七里香风:比喻春天的花香,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好。
  • 长安:古代京城,象征繁华与离别。
  • 韶光:指美好的时光,常用来表示青春和生命的短暂。
  • 醉翁:指陶渊明,代表一种洒脱和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字德修,号听香,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擅长词作,尤以山水田园词见长。他的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感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春天,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借景抒情,传达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向往。在定空寺赏梅的情景中,诗人不仅描绘了梅花的美丽,还引发了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诗歌鉴赏:

《玉楼春(定空寺赏梅)》是一首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诗中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开篇以“蕊珠宫里三千女”引入,形象地描绘了女子的娇美与妆容的精致,营造出一种仙境般的氛围。接着,通过“滴粉为春尘不住”,表达春天的气息如同女子的妆容一般自然流动,生动地传达出春天的活力。

而“月华冷处欲迎人”则引入了夜晚的静谧与寒冷,似乎在呼唤游人的思绪。再加上“七里香风生满路”,让人仿佛置身于花香四溢的春日之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后半部分的“一枝谁寄长安去”,不仅表达了对梅花的思念,也引发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思考生命中的美好时光如同梅花一般易逝。

最后,诗人以“醉翁满眼玉玲珑,直到烟空云尽处”作结,传达出一种超然的情感,似乎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蕊珠宫里三千女:蕊珠宫是美丽女子的象征,传达出诗人对美的向往。
  2. 滴粉为春尘不住:妆粉如春尘,表示春天的气息不断流动,充满生机。
  3. 月华冷处欲迎人:月光照耀着寒冷的场所,暗示着对游人的渴望与期待。
  4. 七里香风生满路:香风四溢,描绘出春日的温暖与愉悦。
  5. 一枝谁寄长安去:梅花的思念,反映出一种孤独与离别的情感。
  6. 想得韶光能几许:对春光的珍惜与思考,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感慨。
  7. 醉翁满眼玉玲珑:醉翁的眼中满是美好的景象,象征着陶醉于自然之中。
  8. 直到烟空云尽处:意象延伸,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与无尽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滴粉为春尘”,将妆粉比作春天的气息,生动形象。
  • 拟人:如“月华冷处欲迎人”,赋予月光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与梅花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思考。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象,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梅花:象征坚韧与美丽,代表着春天的到来。
  2. 月华:象征宁静与清幽,传达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3. 香风:象征春天的气息,表达出对自然的喜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蕊珠宫里三千女,指的是谁的美丽?

    • A) 仙女
    • B) 诗人的母亲
    • C) 朋友
    • D) 长安的女子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七里香风”主要表达了___的景象。

  3. 判断题:诗中“醉翁满眼玉玲珑”可以理解为醉翁眼中看到的美丽景象。

    • A) 对
    • B) 错

答案

  1. A
  2. 春天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梅花》:王安石

诗词对比

  • 毛滂的《玉楼春》与陆游的《梅花绝句》中均表现出对梅花的赞美,但毛滂更侧重于描绘春天的气息和美丽的景象,而陆游则更多地表达对梅花的坚韧与情感的寄托。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毛滂的生平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