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喜友人宿》

时间: 2025-05-21 19:05:42

莫说春闱事,清宵且共吟。

频年遗我辈,何日遇知音。

逼曙天倾斗,将寒叶坠林。

无将簪绂意,只损壮夫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说春闱事,清宵且共吟。
频年遗我辈,何日遇知音。
逼曙天倾斗,将寒叶坠林。
无将簪绂意,只损壮夫心。

白话文翻译:

别再谈论科举的事情,今夜我们就一起吟诗吧。
多少年过去了,我等仍未能遇到知音,何时才能相见呢?
黎明将至,天边的星斗已显得微弱,寒风中落叶纷纷坠入林中。
不要再提那些世俗的名利,只会消磨一个壮士的心志。

注释:

字词注释:

  • 莫说:不要谈论。
  • 春闱:春闱指科举考试,特别是殿试,意指春天的考试。
  • 清宵:清冷的夜晚。
  • 遗我辈:留给我们这些后辈。
  • 逼曙:快要黎明。
  • 天倾斗:天边的星斗。
  • 寒叶:秋天的落叶。
  • 簪绂:指仕途的名利地位。
  • 壮夫心:壮士的心志。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春闱”,与唐代科举制度相关,反映了诗人对考试和名利的淡泊心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约727年-约788年),字孟举,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其诗风清新流畅,情感真挚,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感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夜,正值诗人与友人相聚之时,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科举名利的无奈与淡泊。

诗歌鉴赏:

《秋夜喜友人宿》是刘得仁的一首佳作,展现了作者对友谊的真挚情感与对世俗名利的淡漠。开头两句,诗人以“莫说春闱事”句引出主题,表明他不愿再谈论科举的烦恼,而选择在清冷的夜晚与友人共吟。这种选择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代表了当时许多文人对名利的逃避。

接下来的“频年遗我辈,何日遇知音”,更是透露出诗人对知音的渴望与对人生际遇的无奈。诗人表达对友谊的珍视,认为在漫长岁月中,能够遇到知音实乃难得。随后“逼曙天倾斗,将寒叶坠林”描绘了秋夜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最后两句“无将簪绂意,只损壮夫心”,更是将诗歌推向高潮,诗人表明追求名利只会损耗壮士的志向,表现出对世俗功名的鄙视。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友人相聚的喜悦,又有对人生理想的思索,体现了唐代文人对名利与友情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说春闱事:诗人开篇直接拒绝谈论科举,表明其心中对名利的厌倦。
  • 清宵且共吟:在这清冷的夜晚,与友人共享诗歌之乐,显得温暖而亲切。
  • 频年遗我辈:时光飞逝,诗人感叹自身与知音的遗憾。
  • 何日遇知音:表达诗人对于知音的渴望与期待。
  • 逼曙天倾斗:黎明将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将寒叶坠林:描绘秋天的景象,暗含时间的流逝。
  • 无将簪绂意:不再追求名利。
  • 只损壮夫心:追求名利只会消磨志气。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清宵”与“春闱”,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如“寒叶”、“明斗”,营造出秋天的孤寂感。
  • 比喻:将人生比作诗歌的吟唱,寓意深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与对世俗名利的拒绝,突出对知音的渴望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闱:象征名利与仕途。
  • 清宵:代表宁静与友谊。
  • 寒叶: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象征星辰,暗示希望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春闱”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考试
    • B. 冬天的聚会
    • C. 夏天的旅行
    • D. 秋天的赏月
  2. “清宵且共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伤
    • B. 喜悦
    • C. 愤怒
    • D. 无聊
  3.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追求
    • C. 轻视
    • D. 忽视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得仁的《秋夜喜友人宿》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二者都表现了秋天的意境与对友人的珍视,但刘得仁更侧重于对世俗名利的拒绝,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人生的逍遥。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