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同僧宿西池》

时间: 2025-01-27 04:37:21

菡萏遍秋水,隔林香似焚。

僧同池上宿,霞向月边分。

渚鸟栖蒲立,城砧接曙闻。

来宵莫他约,重此话孤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日同僧宿西池
作者: 刘得仁〔唐代〕

菡萏遍秋水,隔林香似焚。
僧同池上宿,霞向月边分。
渚鸟栖蒲立,城砧接曙闻。
来宵莫他约,重此话孤云。

白话文翻译:

在秋水中,菡萏花盛开,隔着树林的香气似乎在燃烧。和僧人一起在池边宿夜,晨霞映照着月亮的边际。水边的鸟儿栖息在芦苇上,城中的锤声伴随着黎明的到来。今晚没有其他的约定,就再一次聊聊那孤独的云朵。

注释:

  • 菡萏:即荷花,盛开的荷花。
  • 隔林:指隔着树林,表现出香气的远播。
  • 香似焚:形容香气浓郁,仿佛在燃烧一样。
  • :指和尚,这里与作者同宿。
  • 霞向月边分:晨光映照在月亮的边缘,描绘出清晨的景象。
  • 渚鸟:水边的鸟。
  • 蒲立:指鸟儿栖息在芦苇上。
  • 城砧:城中锤声,砧是锤打的石头,这里指锤声。
  • 莫他约:没有其他的约定。

典故解析:

本诗中并没有直接的典故引用,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僧侣的生活,表达了诗人与僧人之间的友谊,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以山水诗和咏物诗见长,诗风清新秀丽,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的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作者在西池与僧侣同宿,借助秋日的景色与氛围,表达对友谊、孤独和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秋日同僧宿西池》是一首描绘秋日景色与人生感悟的诗作。诗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水、菡萏、晨霞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诗的开头以“菡萏遍秋水”引入,生动地展现了秋日的水面上盛开的荷花,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紧接着“隔林香似焚”,则通过香气的描绘,增强了景物的立体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秋日的芳香扑鼻。

与僧侣同宿的场景,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更突出了在静谧的夜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后两句“来宵莫他约,重此话孤云”,则将诗意引向哲思,表明了夜晚的宁静与孤独,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友谊的珍视。整首诗在简练的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使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菡萏遍秋水:秋天的水面上满是荷花,营造出一种繁华的景象。
  • 隔林香似焚:隔着树林的香气浓烈,似乎在燃烧,表现出浓郁的秋意。
  • 僧同池上宿:与僧侣在池边过夜,表现出宁静而和谐的氛围。
  • 霞向月边分:晨霞和月亮相映成趣,描绘出美丽的清晨景色。
  • 渚鸟栖蒲立:水边的鸟儿栖息在芦苇上,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 城砧接曙闻:城中锤声响起,晨曦初露,寓意新的一天开始。
  • 来宵莫他约:今晚没有其他的约定,强调了独处的宁静。
  • 重此话孤云:再一次谈论那孤独的云,反映出对孤独的思考与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香似焚”,形象地表现出香气的浓烈。
  • 对仗:如“菡萏遍秋水,隔林香似焚”,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与僧侣之间的友谊,同时也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孤独的哲思,展现了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菡萏:象征着纯洁与美好,传达出生命的活力。
  • 秋水:象征着宁静与思考,反映出时间的流逝。
  • 晨霞与月:象征着希望与新生,寓意着未来的美好。
  • 孤云:象征着孤独与自由,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菡萏遍秋水”中“菡萏”指的是什么?

    • A. 荷花
    • B. 菊花
    • C. 白花
    • D. 玫瑰
  2. 诗中“霞向月边分”描绘的是哪个时刻的景象?

    • A. 黄昏
    • B. 清晨
    • C. 正午
    • D. 深夜
  3.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些内容?

    • A. 对友谊的珍视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孤独的思考
    •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A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与《秋日同僧宿西池》相似,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友谊。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