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叶卿还陇西公幕兼简周军咨》

时间: 2025-01-11 10:10:43

落石关城动鼓笳,远游怜汝尚无涯。

壮身谩托三公府,归梦难寻万里家。

投驿暮山灯照叶,待潮秋渡棹粘沙。

军中记室能相问,只说愁吟对菊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石关城动鼓笳,远游怜汝尚无涯。壮身谩托三公府,归梦难寻万里家。投驿暮山灯照叶,待潮秋渡棹粘沙。军中记室能相问,只说愁吟对菊花。

白话文翻译:

落石关城传来鼓声和笳声,远行的人啊,我怜悯你尚未有归宿。壮志寄托在三公的府邸,但回家的梦却难以跨越万里的距离。傍晚投宿在山间的驿站,灯光照亮了落叶,等待秋潮时渡河,船桨粘满了沙粒。在军中担任记室,若有人问起,我只说对着菊花吟咏忧愁。

注释:

  • 落石关城: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边关或险要之地。
  • 鼓笳:古代军中乐器,鼓声和笳声常用来象征军旅生活或边塞景象。
  • 三公府:指高官的府邸,这里可能指作者或诗中人物的工作地点。
  • 归梦:指回家的梦想。
  • 投驿:投宿在驿站。
  • 记室:古代军队中的文职官员,负责文书工作。
  • 愁吟:忧愁地吟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明代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高启送别友人叶卿前往陇西公幕府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同情和对家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关的鼓笳声、远行的无奈、归乡的梦想难以实现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同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中“壮身谩托三公府,归梦难寻万里家”一句,既展现了友人的壮志,又透露了归乡的艰难,情感深沉。末句“只说愁吟对菊花”则以菊花为象征,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对友人的祝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石关城动鼓笳”:描绘边关的鼓笳声,营造出一种边塞的氛围。
  • “远游怜汝尚无涯”:表达对友人远行的同情,暗示远行的艰辛和不确定性。
  • “壮身谩托三公府”:展现友人的壮志,但“谩托”一词透露了壮志难酬的无奈。
  • “归梦难寻万里家”: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归乡的梦想难以实现的痛苦。
  • “投驿暮山灯照叶”:描绘傍晚投宿在山间驿站的情景,灯光照亮了落叶,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待潮秋渡棹粘沙”:描述等待秋潮时渡河的情景,船桨粘满了沙粒,增加了渡河的艰难感。
  • “军中记室能相问”:表明诗人在军中担任记室,若有人问起,他只说对着菊花吟咏忧愁。
  • “只说愁吟对菊花”:以菊花为象征,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对友人的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归梦难寻万里家”中的“归梦”比喻回家的梦想。
  • 拟人:如“落石关城动鼓笳”中的“动”字赋予鼓笳以生命力。
  • 对仗:如“壮身谩托三公府,归梦难寻万里家”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友人远行的同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通过边关的鼓笳声、远行的无奈、归乡的梦想难以实现等意象,诗人抒发了内心的忧愁和对友人的祝福。

意象分析:

  • 落石关城:象征边塞的险要和军旅生活。
  • 鼓笳:象征军旅生活和边塞的氛围。
  • 三公府:象征高官的府邸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 归梦:象征回家的梦想和难以实现的痛苦。
  • 菊花:象征忧愁和寄托情感的象征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落石关城动鼓笳”中的“鼓笳”指的是什么? A. 古代军中乐器 B. 古代宫廷乐器 C. 古代民间乐器 D. 古代祭祀乐器

  2. 诗中“壮身谩托三公府”中的“三公府”指的是什么? A. 高官的府邸 B. 军队的营地 C. 文人的书房 D. 商人的店铺

  3. 诗中“只说愁吟对菊花”中的“菊花”象征什么? A. 忧愁 B. 欢乐 C. 希望 D. 勇气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边塞景象,表达对边疆将士的同情和对家乡的思念。
  • 杜甫的《春望》:表达对战乱时代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高启的《送叶卿还陇西公幕兼简周军咨》与王昌龄的《出塞》:两者都描绘了边塞的景象,但高启的诗更侧重于表达对友人的同情和对家乡的思念,而王昌龄的诗则更侧重于表达对边疆将士的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资料:

  • 《高启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