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雁湖十首 其三》

时间: 2025-01-26 04:14:01

翠华南度几千馀,始见中原与闰俱。

千载一时周历数,两河百郡汉舆图。

平南上策归诸葛,伐北奇功属寄奴。

安得忠良负雄略,一清关洛到江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和雁湖十首 其三
作者: 李壁 〔宋代〕
翠华南度几千馀,始见中原与闰俱。
千载一时周历数,两河百郡汉舆图。
平南上策归诸葛,伐北奇功属寄奴。
安得忠良负雄略,一清关洛到江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悠久的地理变迁与英雄豪杰的理想。诗中提到,南方的翠华山脉历经千年,终于看到了中原的繁华与闰年交替的时光。千年历史的周朝历数,两河流域的百个郡县绘成汉代的地图。提到诸葛亮的平南之策,以及寄奴(即王允)的北伐奇功,表达了对忠良之士的渴望,希望他们能够负起雄图大略,直抵关洛,游历江湖。

注释:

字词注释:

  • 翠华:指翠华山,位于南方,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观。
  • :指闰年,历法中的一种年份。
  • 周历:周朝的历法,象征历史的演变。
  • 两河:指黄河和长江,代表中国的两大水系。
  • 百郡:指古代的郡县,代表地域的广阔。
  • 诸葛:诸葛亮,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寄奴:王允,东汉末年权臣,反映历史的英雄。
  • 一清:指清澈,象征忠良之士的清白和理想。

典故解析:

  • 诸葛亮:以智慧和谋略著称,尤其是“平南”指的是他对南方的治理之策。
  • 寄奴:王允的成功与权谋相结合,反映了历史上权臣的复杂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壁,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词见长。其作品常表现对历史的思考与对英雄豪杰的赞美。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宋代,正是国家逐渐稳定、社会变革时期,诗人通过历史的回顾与英雄的追慕,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思考与期待。

诗歌鉴赏:

此诗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地理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提及,展现了诗人对忠良之士的渴望与对国家未来的期盼。开头两句描绘了南方的翠华山脉,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地理的变化。接着,诗人提到周历与两河百郡,显示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诸葛亮与王允的提及,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崇敬,更是对当代忠良之士的期待。最后一句“安得忠良负雄略”,则是对理想的追求,希望有更多的忠良之士能够承担起国家的重任,将清明的理想实现于江湖之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华南度几千馀:翠华山在南方,历时千年,表达对南方的赞美。
  • 始见中原与闰俱:终于看到了中原的繁华与时间的轮回,暗示历史的交替。
  • 千载一时周历数:千年间的历史,周朝的历法一一计算,表现对历史的深邃认知。
  • 两河百郡汉舆图:描绘汉代的地理图景,反映古代的繁荣。
  • 平南上策归诸葛:提到诸葛亮的杰出策略,突出其智慧。
  • 伐北奇功属寄奴:王允的北伐功绩,彰显历史的复杂与英雄的多样性。
  • 安得忠良负雄略:表达对忠良之士的期待,希望他们能肩负重任。
  • 一清关洛到江湖:渴望忠良之士能够治理国政,形成清明的江湖。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平南上策”和“伐北奇功”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翠华、两河等地理意象隐喻历史的变迁。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溯与对忠良之士的期盼,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华:象征繁荣的南方。
  • 中原:象征中华文化的中心。
  • 两河:代表历史悠久的地理背景。
  • 忠良:指代那些理想和抱负高尚的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方名山是什么?
    A. 黄山
    B. 翠华山
    C. 泰山

  2. 诸葛亮在诗中被称为谁的上策?
    A. 寄奴
    B. 王允
    C. 刘备

  3. 诗人希望忠良之士能够做到什么?
    A. 统治江湖
    B. 治理国政
    C. 追求个人名利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 李白的《将进酒》:对豪情与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李壁:李白的豪放与李壁的沉思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后者则更关注历史与国家。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收录多位宋代诗人的经典作品。
  • 《古诗词鉴赏指南》:提供诗词解析与鉴赏的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