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祓禊)》
时间: 2025-01-27 03:27: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破阵子(祓禊)
——范成大
漂泊天隅佳节,
追随花下群贤。
只欠山阴修禊帖,
却比兰亭有管弦。
舞裙香未湔。
泪竹斑中宿雨,
折桐雪里蛮烟。
唤起杜陵饥客恨,
人在长安曲水边。
碧云千叠山。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漂泊的佳节,我在天边游荡,追随着在花下聚集的贤士们。只可惜在山阴修禊的帖子不够,却比起兰亭的宴会更有气氛。舞裙的香气尚未洗净,泪水在斑驳的竹子上留下宿雨,折下的桐树在雪中绽放出蛮州的烟雾。唤起了杜陵那位饥饿的客人的怨恨,人在长安的曲水边,碧云叠嶂如山。
注释
- 漂泊:形容漂流或居无定处。
- 佳节:美好的节日,此处指春季的节日。
- 山阴:指山的阴面,常与隐逸相关。
- 修禊:指春天时的净水仪式,通常是在水边聚会。
- 兰亭:兰亭,王羲之在兰亭举行的宴会,后代常以此为雅集的象征。
- 管弦:乐器的总称,指乐队。
- 舞裙:指跳舞时穿的裙子。
- 泪竹:竹子上的泪水,形容情感的流露。
- 杜陵:指杜甫的故乡,表现出诗人对杜甫的怀念。
- 曲水:弯曲的水流,常用于宴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复,号太冲,江苏吴江人,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以写景抒情见长,作品常流露出其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诗人漂泊之际,寄情于春日的节庆,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破阵子(祓禊)》是一首具有浓厚春日氛围的词作,体现了范成大的细腻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全诗以“漂泊天隅佳节”开篇,便引出一种孤寂而美好的情感。诗人以“追随花下群贤”描绘出一幅春日聚会的画面,仿佛置身于一场生动的宴会之中。
诗中提到的“山阴修禊帖”,不仅是对古代春水仪式的回忆,更是对友谊和集会的渴望。对比兰亭的盛况,诗人似乎感到一种失落,仿佛在追忆中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接下来的“舞裙香未湔”,则通过对舞蹈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即将消逝的美好。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泪竹斑中宿雨”与“折桐雪里蛮烟”的意象,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层次,展现出一种忧伤的美感。最后的“人在长安曲水边”,则将身在繁华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深思。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友谊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漂泊天隅佳节:在天边游荡的佳节,表现出一种漂泊的状态。
- 追随花下群贤:跟随聚集在花下的贤士们,体现出对友谊和美好时光的渴望。
- 只欠山阴修禊帖:表达对春水仪式的向往,显示出一种失落感。
- 却比兰亭有管弦:对比兰亭的盛会,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度。
- 舞裙香未湔:舞裙上的香气未散,暗示着美好的时光即将结束。
- 泪竹斑中宿雨:泪水与宿雨交织,体现出情感的沉重。
- 折桐雪里蛮烟:折下的桐树与雪中的烟雾,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唤起杜陵饥客恨:唤起对杜甫的怀念,表现出对过去的惋惜。
- 人在长安曲水边:身在繁华之地,内心却感到孤独。
- 碧云千叠山:最后一句以山水意象收尾,展现出一种浩瀚的自然之美。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泪竹”、“舞裙香”等意象,形象化情感。
- 拟人:将情感赋予自然物象,增加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泪竹斑中宿雨,折桐雪里蛮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春日佳节的珍惜与对友人聚会的向往,透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时光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下: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友谊。
- 泪竹:表现出诗人的愁苦与思念。
- 舞裙:代表着美好与欢庆的场景。
- 曲水:象征着人生的流动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漂泊天隅佳节”中的“漂泊”指的是: A. 定居
B. 游荡
C. 旅行
D. 返回 -
“泪竹斑中宿雨”中的“泪竹”寓意: A. 竹子的美丽
B. 情感的流露
C. 雨水的滋润
D. 竹子的坚韧 -
诗中提到的“兰亭”是指: A. 一种花
B. 一座山
C. 王羲之的宴会
D. 一首歌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 《将进酒》与《破阵子》都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但李白更多的是豪放,而范成大则更具有细腻的情感。
- 《月夜忆舍弟》体现了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更为直接,而《破阵子》则通过春日的意象表达对友谊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