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啸斋书怀》

时间: 2025-01-24 10:56:13

老来穷苦事相违,兀坐铃斋竟日痴。

眼目昏缘多押字,胸襟俗为少吟诗。

月侵灯影吏方去,春遍梅梢官未知。

直待食新方绶带,明朝骑马过陵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来穷苦事相违,兀坐铃斋竟日痴。
眼目昏缘多押字,胸襟俗为少吟诗。
月侵灯影吏方去,春遍梅梢官未知。
直待食新方绶带,明朝骑马过陵陂。

白话文翻译:

年纪大了,生活的贫困与我所追求的理想相违背,我在这个小小的书斋里整天呆坐,显得愚钝。由于眼睛昏花,我写字时常出错;而我的胸怀由于俗事缠身,吟诗的机会也少了。夜晚月光照进灯影,官吏刚刚离去;春天的气息遍布梅树的枝头,而我并不知道这些。等到新鲜的食物送来,我才终于放下心来,明天骑马去陵园拜访。

注释:

  • “兀坐”:指静坐、呆坐,表现一种消沉的状态。
  • “铃斋”:指书斋的名称,象征书房或学习的地方。
  • “押字”:指写字或者作诗时的用词不当,导致诗文不够流畅。
  • “胸襟俗为”:意指内心受俗事影响,不能保持高雅的情怀。
  • “月侵灯影”:描绘夜晚的景象,月光照射到灯下的影子。
  • “春遍梅梢”:春天的气息弥漫在梅树的枝头,象征生机与希望。
  • “绶带”:指官职的象征,暗示作者对官位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季明,号“坐啸斋”,是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生活在国家动荡的时期,作品多反映个人的感受与时代的变迁。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结合生活与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

《坐啸斋书怀》创作于范成大晚年,正值他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与反思之际。诗中流露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他的苦闷与对现实的深刻观察。

诗歌鉴赏:

《坐啸斋书怀》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范成大晚年的孤独与无奈。诗人回顾自己的人生,感叹年老后的穷困和理想的距离,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失落感。第一联中的“老来穷苦事相违”直接点明了生活的矛盾,而“兀坐铃斋竟日痴”则传达出诗人无所事事的无奈与愁苦。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诗人眼前的景象,眼目昏花、胸怀俗虑,显示出他对于诗词创作的懈怠和内心的压抑。月夜的静谧与春天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月侵灯影”与“春遍梅梢”的意象交替,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期待。

最后两句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思考,食新与骑马拜访的意象暗示了对官职的渴望与对生活的希望,尽管现实依旧让人感到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来穷苦事相违”:年纪大了,生活的贫困与理想相抵触,感叹生活的困窘。
  2. “兀坐铃斋竟日痴”:在书斋中无所事事,显得愚钝,表现出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
  3. “眼目昏缘多押字”:眼睛模糊,常常写字出错,暗示年龄带来的衰老。
  4. “胸襟俗为少吟诗”:心中被世俗事务缠绕,少有吟诵诗词的机会,表现心境的低沉。
  5. “月侵灯影吏方去”:月光透过灯光,官吏刚刚离去,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6. “春遍梅梢官未知”:春天的气息遍布梅树,而自己却未能及时感知,显示对周遭美好的忽视。
  7. “直待食新方绶带”:等到新鲜的食物才算安心,暗示对官职的期待。
  8. “明朝骑马过陵陂”:明天骑马去拜访,期望未来的生活有所改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困境比作“穷苦”,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对仗:如“月侵灯影”和“春遍梅梢”,形成音韵上的和谐美感。
  • 意象:月光、灯影、梅梢等意象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增添了情感的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晚年生活的感慨与无奈,同时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思。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绘,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人面对困境时的内心挣扎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铃斋”:象征着书房和精神世界。
  • “月”:象征宁静与思考,但也带来孤独感。
  • “灯影”:代表着生活的微光与希望。
  • “梅梢”:象征着春天与生机,带有希望的色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晚年生活的感受是怎样的? A. 快乐
    B. 无奈
    C. 忧愁

  2. 诗中提到的“铃斋”象征着什么? A. 自由
    B. 书房
    C. 官职

  3. “月侵灯影”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A. 繁华
    B. 宁静
    C. 热闹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范成大的《坐啸斋书怀》李白的《将进酒》: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前者更为沉重,后者则充满豪情。两者在情感上反映了不同的人生阶段与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