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题六松图》
时间: 2025-02-04 16:26: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题六松图
作者: 叶恭绰 〔清代〕
髯甲千山翳画阴。
入怀空色共平沈。
踪孤尽蓄凌云气,
意远翻增化石心。
欣蜡屐,几披襟。
待扶残照下平林。
定中销得风雷起,
冷眼寒烟自古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千山万岭的阴影仿佛披上了战袍一般。心中所怀的空灵之色与平静的景象交织在一起。孤独的足迹尽情地吸纳着凌云的气息,远大的志向反而更加激发了坚韧的心志。欣然穿上蜡屐,几乎要放下衣襟。等待着扶持着残阳的余晖在平林之下。心中定然能消磨掉风雷的威胁,冷静地看着古今的烟云。
注释:
字词注释:
- 髯甲: 指的是披风,形容山的阴影。
- 平沈: 意指心情的宁静和沉稳。
- 凌云气: 高昂的气势和志向。
- 化石心: 坚韧不拔的心志。
- 蜡屐: 一种木制的鞋子,表明轻松自在的态度。
- 残照: 夕阳的余晖。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风雷”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人的内心世界的冲突,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恭绰(约1660-约1730),字子和,号月庵,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情感深沉,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叶恭绰对山水画的欣赏之际,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鹧鸪天·题六松图》是一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的抒情诗,展现了作者对山水的深刻感悟与独特理解。通过“髯甲千山”的描写,诗人将山的壮丽与阴影结合,形成了一种生动的视觉效果。同时,诗人通过“入怀空色共平沈”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踪孤尽蓄凌云气,意远翻增化石心”则强调了孤独中蕴含的力量,展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
在最后几句中,“定中销得风雷起,冷眼寒烟自古今”则将诗人的思考提升到历史的层面,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与历史变迁的冷静观察。总的来说,这首词不仅仅是对风景的描写,更是对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髯甲千山翳画阴: 形象地描绘了山的阴影,仿佛披上了战袍,显得壮阔而又神秘。
- 入怀空色共平沈: 表达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空灵,仿佛自然的宁静也进入了他的心怀。
- 踪孤尽蓄凌云气: 孤独的旅程中,诗人吸纳着高远的气势,展现了他不甘平凡的豪情。
- 意远翻增化石心: 远大的志向反而加深了他内心的坚定,象征着一种执着与追求。
- 欣蜡屐,几披襟: 轻松自在的心情,似乎要放下烦恼,享受自然的宁静。
- 待扶残照下平林: 等待夕阳的余晖洒在平静的树林上,表现了对自然的期待。
- 定中销得风雷起: 安静中能消磨掉风雷的威胁,象征着内心的平和。
- 冷眼寒烟自古今: 冷静地看待历史的烟云,表现出一种超然与智慧。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如“髯甲千山”以形象的比喻增添了山的威严。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内心的情感波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山: 象征自然的伟大,和诗人追求的广阔志向。
- 平林: 代表宁静与安逸,体现内心的平和。
- 残照: 显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髯甲千山”的意象主要代表什么?
a) 战争的气氛
b) 大自然的壮丽
c) 内心的宁静
d) 诗人的孤独 -
“意远翻增化石心”的含义是什么?
a) 远大的志向使内心更坚定
b) 诗人对人生的恐惧
c) 对自然的无知
d) 内心的迷茫 -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夸张与排比
b) 比喻与拟人
c) 对比与象征
d) 反问与设问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by 王维
- 《饮湖上初晴后雨》 by 苏轼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叶恭绰的《鹧鸪天·题六松图》均以自然景观为主题,但王维更注重内心的宁静,而叶恭绰则在自然中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追寻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