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生查子 杨炎正 〔宋代〕 金莲照夜红,玉腕扶春碧。 曲妙遏云行,人好欺花色。 欢生酒面浓,笑染炉香湿。 饮尽十玻璃,月堕东方白。
白话文翻译:
金色的莲花在夜晚闪耀着红光,玉般的手腕扶持着春天的碧绿。 曲子的美妙阻止了云的流动,人的美好掩盖了花的颜色。 欢乐在酒面上显得浓烈,笑声染湿了炉香。 饮尽了十杯如玻璃般清澈的酒,月亮落下,东方泛白。
注释:
- 金莲:比喻灯火或装饰华丽的灯。
- 玉腕:比喻女子洁白的手腕。
- 遏云行:形容音乐或歌声美妙,能阻止云彩的流动。
- 欺花色:形容人的美貌超过了花的颜色。
- 酒面浓:形容酒的香气浓郁。
- 炉香湿:形容炉中的香气被笑声所湿润,形象生动。
- 玻璃:此处指清澈如玻璃的酒杯。
诗词背景: 杨炎正,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作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琐事,风格清新自然。此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宴会场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宴会的欢乐气氛和诗人的细腻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夜晚宴会的热闹和欢乐。首两句以“金莲”和“玉腕”开篇,描绘了宴会的华丽和女子的美丽。中间两句通过“曲妙遏云行”和“人好欺花色”进一步强化了宴会的高雅和人的美貌。后两句则通过“欢生酒面浓”和“笑染炉香湿”生动地描绘了宴会的欢乐气氛。最后一句“饮尽十玻璃,月堕东方白”则巧妙地结束了宴会,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宴会的结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首句“金莲照夜红”:通过“金莲”比喻灯火,描绘了夜晚的明亮和温暖。
- 次句“玉腕扶春碧”:以“玉腕”比喻女子的手,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女子的美丽。
- 第三句“曲妙遏云行”:用“遏云行”形容音乐的美妙,形象生动。
- 第四句“人好欺花色”:通过“欺花色”形容人的美貌超过了花的颜色,强调了人的美丽。
- 第五句“欢生酒面浓”:用“酒面浓”形容酒的香气,展现了宴会的欢乐气氛。
- 第六句“笑染炉香湿”:通过“笑染炉香湿”形象地描绘了笑声和炉香的交融。
- 末句“饮尽十玻璃,月堕东方白”:以“饮尽十玻璃”形容饮酒的量,而“月堕东方白”则暗示了宴会的结束和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莲”比喻灯火,“玉腕”比喻女子的手。
- 拟人:如“曲妙遏云行”将音乐拟人化,形容其美妙。
- 对仗:如“金莲照夜红,玉腕扶春碧”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描绘夜晚宴会的欢乐和美丽,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金莲:象征夜晚的明亮和温暖。
- 玉腕:象征女子的美丽和春天的生机。
- 曲妙遏云行:象征音乐的美妙和宴会的高雅。
- 人好欺花色:象征人的美貌和宴会的欢乐。
- 欢生酒面浓:象征酒的香气和宴会的欢乐气氛。
- 笑染炉香湿:象征笑声和炉香的交融。
- 饮尽十玻璃:象征饮酒的量和宴会的结束。
- 月堕东方白: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宴会的结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金莲”比喻什么? A. 灯火 B. 花朵 C. 宝石
- “曲妙遏云行”中的“遏云行”形容什么? A. 音乐美妙 B. 云彩流动 C. 人行走
- “人好欺花色”中的“欺花色”形容什么? A. 人的美貌 B. 花的颜色 C. 人的行为
- “饮尽十玻璃”中的“玻璃”指什么? A. 酒杯 B. 宝石 C. 玻璃窗
答案:1. A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描绘夜晚的宴会,展现了诗人的豪放和对美的追求。
-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描绘了女子的美丽和宴会的欢乐,风格清新自然。
诗词对比:
- 杨炎正的《生查子》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者都描绘了夜晚的宴会,但杨炎正的诗更加细腻和生动,而苏轼的诗则更加豪放和奔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杨炎正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词三百首》:收录了苏轼和李清照的词作,可以对比阅读。